我国公司机会准则涉诉裁判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4:58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司机会准则涉诉裁判实证研究
【摘要】:在现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商业机会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公司不仅要应对外部市场上竞争者对商业机会的抢夺,更要防止公司内部经营者对公司机会的篡夺。由此,公司机会准则应运而生。自2005年我国《公司法》引入公司机会准则以来,由于表述模糊,致使法院在案件审理方面缺乏参考标准。本文欲从司法审判的角度,对2005年-2015年这10年来以篡夺公司机会为焦点的涉诉裁判展开宏观与微观的梳理与分析,以法院视角分别对公司机会准则的义务主体、行为认定以及法律救济等三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10年来案件信息的数据统计,介绍了目前针对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司法审判情况,对整体审判方向有了充分了解。第二章从有关公司机会准则适用的典型案例入手,对案情接近但审判结果存在冲突的案件予以比较,分析了目前各地区法院对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裁判口径与审判理由。第二章节又分为三小部分,笔者主要对目前争议较多的公司机会准则义务主体、行为规范、法律救济三大关键点予以重点分析。第三章笔者结合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机会司法判定标准,尝试着对我国公司机会案件的审理思路、考虑因素、救济方式选择等方面提出改善意见。公司机会从字面理解比较容易,但在具体个案中的表现形式却千差万别。此类裁判案件的复杂性就在于,缺乏统一的审判标准,使法官难以形成全面的审判思路,因而导致同案不同判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公司机会准则的司法适用。因此对裁判思路、参考因素的整理,是完善公司机会准则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涉诉裁判,将理论与实践相糅合,以期探讨出较为合理的裁判路径,为今后的司法审判提供参考与方向。
【关键词】:公司机会 涉诉裁判 参考要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2
- 一、选题缘起8
- 二、文献综述8-10
- 三、研究方法10
- 四、论文结构10-11
- 五、本文的创新及不足11-12
- 第一章 我国公司机会准则司法适用现状分析12-34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2-13
- 第二节 2005年-2015年样本统计13-24
- 第三节 统计样本分析24-31
- 一、诉讼原告情况24-27
- 二、诉讼被告情况27-28
- 三、案件裁判情况28-31
- 第四节 小结31-34
- 一、案件数量少31
- 二、类型界定不明31-32
- 三、评定标准过于严格32
- 四、同案不同判32-34
- 第二章 我国公司机会准则裁判案例评析34-46
- 第一节 义务主体界定不明34-39
- 一、监事能否纳入义务主体34-37
- 二、高管是否包括部门高管37-39
- 第二节 裁判标准适用不全面39-43
- 一、商业机会的归属39-41
- 二、利用职务便利篡夺公司机会41-43
- 第三节 赔偿责任认定不明43-46
- 一、救济方式的选择43-44
- 二、损害结果的认定44-46
- 第三章 关于我国公司机会准则司法适用的建议46-58
- 第一节 从职权范围、责任内容判定义务主体46-50
- 一、纳入非执行公司业务的董事46-47
- 二、以职务内容判定高管47-49
- 三、以工作内容、职权范围判定监事49-50
- 第二节 结合多个要素判定公司机会50-55
- 一、公司经营范围与商业机会的契合度50-52
- 二、公司对商业机会的期望程度与关联度52-53
- 三、利用职务便利或利用公司资源53-54
- 四、审判思路小结54-55
- 第三节 篡夺公司机会法律救济形式的选择55-58
- 一、归入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55-56
- 二、归入权与损害赔偿的交叉使用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公民宪法义务的语义辨析[J];行政与法;2006年09期
2 吴然;任正学;;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J];今日科苑;2008年20期
3 周敏;;论权利与义务的几种关系[J];政治与法律;1992年02期
4 林祖彭,李浩;追加执行义务主体的法律问题[J];政治与法律;1997年06期
5 吴忠希;论权利与义务[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6 章忱 ,余禾;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利义务观[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6期
7 林U,
本文编号:882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88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