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9:10
本文关键词: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国有资产向企业出资,“国家”依法当然成为出资人,国有资产所有权亦自然转变为资本形态的股份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国有股权)。可以说,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义。中国现行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就是适应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顺应国有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建构起来的。经过出资股权转化后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就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商业行为模式的持有和行使主体,以股东的角色依法进入国家出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形成法人治理机制。国有资产部门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拟商业化资产运作模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与管理体制,自然成为改革的理性逻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相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国资委的诞生,标志着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出资人时代,其体制特点是:国家出资人职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资委行权履责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三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然而,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职能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相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并没有理清国资委的职权边界。由于监管与行权对象的含混与模糊,国资委不仅在管理国有资本,还在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法人财产),名为管资产、管事实则“管企业”,“婆婆”+“老板”是对国资委职能与地位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国资委一度倾向于做“中投二号”,过多强调其作为股东的微观角色,而对国有资产面上的宏观监管职能被弱化,使得国资监管的政策与规则“政出多门”,国有资产统一所有、统一监管的体制格局难以真正形成。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非但没有直面国资监管的体制弊病,反倒赋予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限,现行立法在“中庸”的道路上加剧了国资在部门间“依法割据”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该往处去,成为理论迷茫实践亦困惑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以“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立足于“管资本”的改革进路,对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有关法律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与监管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回应性的探究。论文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实现”中去的研究路径,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与文法,通过考察国企改革历程,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进行了回顾,从实践与实证的视角,阐释了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塑造具有行为理性的国有资本(股权)行使与监管主体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对国有资产的基本含义缺乏统一认知的状况,论文在大陆法系的理论框架里,对“财产”概念进行了法学探源,提出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归属权意义的国家所有权”的观点,使“国有资产”有关法律问题能在统一认知的法学范式中进行研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向企业投资后身份转为出资人,论文对国家的法律人格和国家职能的学说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主张国家作为出资人始终是公法人格,凭据民事法律人格“功能说”,认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论文还将国家的职能统合重构为公共管理与所有者职能的二维构成,并将国家出资人职能归属于国家的所有者职能。由于国家政治实体的主权特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国家”难以满足公司股东人格具体化要求。国家作为出资人,并不意味着国家自然可以成为民商法域的“股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承担与权利行使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功能创设,通过制度建构进行法律拟制。论文认为,所谓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是指确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地位和出资人职能,规定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规制出资人权利(股权)和出资人监管权力行使等一整套法律制度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职能界分功能,二是主体塑造功能,三是职责建构功能。论文将现行立法建构的出资人法律制度归结为出资人管理体制、出资人主体以及出资人职责三个方面内容。为厘清推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对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进行了综述与解析。理论争议表现为对国资委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行权履责“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职能定位之争。实践困惑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础法律关系辨识的困惑,二是“三层构架”间产权所有与行使的困惑,三是如何厘清监管层的国资委与经营层的授权运营机构之间关系的困惑。论文还对美英日法以及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职责由国家所有权制度演化而来,成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元”概念。论文认为,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诸多分歧与困惑,根源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这一概念的混沌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推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改革,既要超越现实的纷繁争鸣和体制博弈的利益趋向,更要追根溯源的“学术回归”,需以法治的理性思维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学术检讨和法律重述。论文认为,所谓国家出资人职责是指“国家”向企业出资后,基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而具有的监督管理出资人权益和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职权和责任。结合国资委的法定职责以及国资委要么做“出资人”(即,股东)、要么做“监管人”职能定位争议,论文从本源属性和权能结构的两个维度,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了法学重构。论文主张,国家出资人职责是一个蕴藏“私”权基因且公私并存的复合体,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的新生概念。基于权利与权力构成“法权”统一体的分析范式,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律定位是“权利与权力内在统一的经济法权”。按照股东权利(股权)及法人财产均源自出资财产的公司法原理,论文认为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源于国家所有权,甚或说,国家出资人职责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或通过出资转化了的国家所有权。论文基于对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能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同体构造的观点。在借鉴德国行政私法“双阶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权能结构是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一体双阶”构成的学术观点,并对两项权能之间的隶属性的位阶关系进行了阐析。基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认识,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国资委法律主体地位的行政机关属性,而且阐释了国资委行权履责的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职能应当一体行使、不能部门分割的法理,回应了国资委“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实践争论与理论纠结,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在借鉴国外法制经验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三项改革设想:(1)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2)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与功能再造。(3)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基于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的权能构造,论文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权能类型化行使,归结为出资人职责机构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的出资人行政监管权和股东治理权两类法定职权,并分别就出资人监管权和股东治理的行使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为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对规制者的规制,最后,论文对出资机构人履行权履职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解构和论述。
【关键词】:国有资产 出资人 法律制度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内容摘要4-8
- Abstract8-14
- 导论14-23
-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4-17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14-15
-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15-17
- 二、研究综述17-18
- (一) 国外情况17
- (二) 国内情况17-18
- 三、研究思路18-21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21-23
- 第一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23-57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理论认识24-42
-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本文的限定25-35
-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民法学解读及本质属性35-42
- 第二节 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及职能定位42-57
- 一、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42-51
- 二、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定位51-57
- 第二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源起的改革进路——国企改革视域下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57-71
- 第一节 “国有国营”体制内的扩权让利60-63
- 一、利润留成60-61
- 二、实行经济责任制61-62
- 三、实施“利改税”62-63
- 第二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63-66
-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64-65
- 二、企业经营权法定65-66
- 第三节 国有资产实行股份(股权)制公司化运营66-71
- 一、股份制改革试点67-68
- 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68-71
- 第三章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构及实践困惑71-109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析72-91
-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内涵界定及功能分析72-75
- 二、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构成的解读75-91
-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实践的争议与困惑91-109
- 一、国资委法律定位之争94-102
- 二、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实践困惑102-109
- 第四章 国外国有资产出资人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109-124
-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110-119
- 一、美国110-111
- 二、英国111-112
- 三、法国112-114
- 四、日本114-116
- 五、新加坡116-119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法制实践的经验借鉴119-124
- 一、 “一企一法” 特别立法,营造体现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特性的法制环境120-121
- 二、划清功能定位,分类监管企业国有资产121
- 三、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权责明晰,,专职化、专业化管理成为新121-123
- 四、国有控股公司承担国有资产资本经营职能,国有资产监管与123-124
- 第五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与完善出资人法律制度124-151
- 第一节 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125-136
- 一、本体属性的法律重述——公私兼备的经济法权126-130
- 二、权能结构的法律重塑——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一体双阶”构造130-136
- 第二节 完善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改革设想136-151
- 一、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136-140
- 二、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140-145
- 三、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145-151
- 第六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的类型化行使151-201
- 第一节 出资人行政监管权151-179
- 一、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界定与行使151-161
- 二、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构成161-179
- 第二节 出资人股东治理权179-201
- 一、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界定与行权主体179-186
- 二、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构成及行使186-201
- 第七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与法律责任201-221
- 第一节 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201-213
- 一、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理论基础201-205
- 二、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法律途径205-213
- 第二节 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法律责任213-221
- 一、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经济责任213-216
- 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行政责任216-218
- 三、出资人职责机构的民事责任218-221
- 参考文献221-23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230
本文编号:906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90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