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中国与东盟反恐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3 19:50
【摘要】:东盟仅次于中东,是恐怖主义第二高发区域。新世纪以来,恐怖主义在我国也迅速蔓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恐怖主义也表现出了国际化的趋势,中国境内与东盟的恐怖主义联系更加密切。在这种背景下,要遏制恐怖主义,中国与东盟需要牵手。然而,尽管中国与东盟在反恐合作方面有所进展,但恐怖主义依然在蔓延,表明中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有待加强。中国与东盟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与东盟经济交往频繁,人员往来密集,华人华侨会成为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中国与东盟文化相通、宗教相近,恐怖主义很易扩散到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东盟是我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恐怖袭击会给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造成威胁。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必须与东盟加强反恐合作。然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反恐合作也存在困难。其一,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加之美国的介入,使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的关系紧张,不利于中国与东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其二,中国与东盟通过(10+1)、(10+3)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开展了一些合作,中国西南省份也与相邻国家探索出了一些实务方面的合作,但这些合作有的停留在备忘录、联合声明层面,有的局限于小范围、临时性合作,因此反恐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其三,各国受恐怖威胁的程度有别,能用于反恐的资源有限,且反恐合作协议的强制性不强,因而难免存在利益博弈的问题,出现“公地悲剧”。要克服这些困难,中国与东盟各国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南海争议问题,扫除反恐合作的政治障碍。在反恐合作机制方面,中国与东盟应融合现有各种平台,提升合作层次和范围。另外,为了避免反恐合作出现“公地悲剧”,中国与东盟应当扩大共同利益,通过激励和制约机制,防止某些国家“搭便车”。在中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中,中国要倡导以新安全观为指导,不仅在情报交换、恐怖分子移交等方面开展合作,而且要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开展合作,以便消除极端宗教主义的潜在人群。为了使区域反恐合作常态化、规范化,中国应当呼吁签订中国—东盟反恐合作公约,并成立中国—东盟反恐中心。
[Abstract]:ASEAN, second only to the Middle East, is the second most prone region for terrorism. Since the new century, terrorism has also sprea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More important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errorism also shows an international trend, and the terrorist tie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are closer. In this context, to curb terrorism, China and ASEAN need to hand in hand. However, despite some progress in counter-terro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errorism is still spreading, indicating that China-ASEAN cooperation on counter-terrorism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China and ASEAN are neighboring countries with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China and ASEAN have frequent economic exchanges and intensive personnel exchanges. Chinese and overseas Chinese will be the targets of terrorist attacks. China and ASEAN share similar cultures and religions. Terrorism is easy to spread to China's frontier ethnic areas, and ASEAN is an important region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errorist attacks will threaten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in China. These factors determine that China and ASEAN must strengthen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difficulties in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First, there ar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some ASEAN countries on the issue of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together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mak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ome ASEAN countries tense,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all-round and multi-leve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Second, China and ASEAN have carried out some cooperation with ASEAN through (101), (103) and APEC. The south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have also explored some practical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but some of these cooperation remain at the level of memorandums and joint statements. Some are limited to small-scale, temporary cooperation, so the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mechanism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rd, the degree of terrorist threat varies, the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to fight terrorism are limited, and the compulsory nature of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agreement is not strong, so it is inevitable to have the problem of interest game, which leads to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 land".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should,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properly resolve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peaceful consultation and remove political obstacles to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In the aspect of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mechanism, China and ASEAN should integrate all kinds of existing platforms and enhance the level and scope of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n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China and ASEAN should expand their common interests and prevent some countries from hitchhiking through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In the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hina should advocate taking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as a guide, not only i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terrorists, but also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potential of extreme religious groups. In order to normalize and standardize the regional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China should call for the signing of the China-ASEAN anti-terrorism cooperation conven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ASEAN anti-terrorism center.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97.9;D822.3;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贤斌;制约东盟发展的内部因素[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1期

2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3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4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5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6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7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8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9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10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0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120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c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