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Abstract]: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is very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t, but the cooperation environment is complex. Therefore, reg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should aim at realizing energy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take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theast Asia Energy Community as its goal, and adhere to appropriate legal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should be expanded to a wider range of fields, and appropriate cooperation paths and models should be chose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 legal mechanisms and systems for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亚区域经济、能源与环境合作的法律愿景、合作障碍及其排除》(07BFX08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泽伟;;“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法律框架初探[J];法学;2006年04期
2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3 唐彦林;;国际政治视野下构建东亚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分析与模式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岳树梅;国际能源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凌;;CEPA性质之我见[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陈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框架之构想[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3 孟祥秀;论区域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之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4 李双元;李赞;;从WTO和EU法律制度谈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曾炜;论经济一体化对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影响[J];时代法学;2004年05期
6 宋锡祥;吴鹏;;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完善[J];时代法学;2006年05期
7 陈铁水;;论区域性贸易安排法律化[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6期
8 王小林;区域经济贸易法律制度与多边贸易体制——有条件的补充[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9 郑周明;;论区域贸易安排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J];开放导报;2005年06期
10 陈晓燕;论内地与香港CEPA性质的界定——类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内区际经贸法律安排[J];兰州学刊;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泽伟;;反恐与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维护[A];2007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德雁;WTO\TBT框架下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魏卿;国际投资规制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沙伦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黎鹏;CAFTA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代中现;WTO框架下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洪永红;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2 韩悦;GATS最惠国待遇条款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3 郭鸣;区域投资规则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许纯;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崔丽;中国与欧盟反倾销法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宋琳琳;论司法判例在欧洲联盟法中的地位和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郑勇;WTO关于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律规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敏建;WTO框架下的CEPA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10 赵雪琳;WTO区域规则下的CEPA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玉潭,陈志恒;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2 贾都强;全球化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J];当代亚太;2001年04期
3 赵怀普;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石磊;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国际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王桂英;中国石油环境分析和石油安全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罗晓云;21世纪初中国的能源安全与中外能源合作[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杨中强;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庆寺;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与美国石油安全体系:结构、进程与变革[D];复旦大学;2003年
6 沈玉志;中国能源发展的决策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7 叶蓁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林;;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0年05期
2 孙霞;;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挑战与政府的作用[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3 杨泽伟;;“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法律框架初探[J];法学;2006年04期
4 林治华;;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J];当代亚太;2007年10期
5 C·日兹宁;温刚;;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对外能源合作[J];俄罗斯研究;2010年03期
6 张冕;;制定能源共同体条约在多边能源安全中的法律规范作用[J];今日科苑;2010年18期
7 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3期
8 刁秀华;;中俄两国的能源安全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7年06期
9 夏义善;;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7年03期
10 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J];东北亚论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魁;;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新思考[A];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下)[C];2008年
2 满海峰;;东北亚能源战略合作的现状分析与模式选择[A];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下)[C];2008年
3 王世才;;俄、韩、朝三国能源合作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A];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下)[C];2008年
4 张彩红;熊熊;李军;;利用GPS基线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板内形变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钱学文;;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崔志鹰;;美朝关系接近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李东泫;;东北亚地区的金融合作[A];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第三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1年
8 王锋;;21世纪中国与东北亚多边关系走向研究[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第二届中加能源合作会议成功举行[A];第一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朱在宪;;关于东北亚地区城市的多元文化[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艳华 何清 实习记者 于泓;僧多粥少:东北亚能源合作变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记者 苑丹;东北亚区域应深化能源合作[N];长春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袁一泓;中国掌控东北亚能源合作机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4 本报记者 王羚;中加能源合作已有成功先例[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王传宝;印巴能源合作 不再纸上谈兵[N];经济日报;2005年
6 特约分析 师牛犁;中美能源合作前景广阔[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春红;能源环保将成东北亚地区合作重点[N];辽宁日报;2008年
8 记者 刘伟;孙永波会见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客人[N];黑龙江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方方;相争不如共赢[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陈文仙;两伊握手言欢推进能源合作[N];中国石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罗晓云;21世纪初中国的能源安全与中外能源合作[D];暨南大学;2003年
3 叶蓁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4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武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禹守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畅;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爽;东北亚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于矗礼;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与竞争新形势及中国能源战略选择[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李强;论中日能源竞争与合作及我国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4 温柔;国际政治视角下的东北亚能源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构建[D];辽宁大学;2007年
5 隋长庆;大连会展业东北亚目标市场产品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洋;中日东海划界争端与中日能源合作[D];外交学院;2006年
7 吕雪仿;中国—东盟能源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胡江华;冷战后中美东北亚安全政策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迎旭;从投资视角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开宇;东北亚边境地区人民币跨境流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6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25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