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华化学武器之战后责任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J];课外生活(小学版);2005年04期
2 豆豆;;真想拥有一个菜园子[J];黄金时代;2005年06期
3 赵晓;冷静看日本[J];基础教育;2004年11期
4 阿门;;谁来赔偿我们的健康?[J];黄金时代;2005年0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本利;;《化学武器公约》近二年执行情况[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马桂芳;;化学武器损伤的防护和救治[A];全国中毒与救治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专刊[C];2002年
3 袁本利;;《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的形势和防化病理工作重点[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夏治强;李铁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履约进展与科学发展对其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与社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马果花;曲刚莲;岳丽君;闵延琴;;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痕量二苯氯胂[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曹志勃;;日遗化学武器的罪恶之源——原驻齐齐哈尔日军516部队[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7 王百荣;尹光华;杨忠平;;基于PGNAA技术的化学武器检测系统[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刘胜俊;;未来的气象武器[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伯学;黎云;李湘葆;;中子诱发γ谱识别化学武器方法的分析与研究[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6年
10 于惠兰;陈志升;张兰波;刘景全;;一种消毒样品的电喷雾质谱分析[A];200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恺;俄罗斯称已销毁过半化学武器[N];人民日报;2011年
2 叶国盛 倪卫飞 李文文;铸就利剑斩毒魔[N];解放军报;2009年
3 记者 章念生;中国文化走进禁化武组织总部[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刘黎;中国呼吁化学武器拥有国如期完成销毁工作[N];人民日报;2008年
5 记者 童师群 陈俊锋;乌俄称美驻乌基地附近没有化学武器[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岳连国;俄计划到2012年销毁所有化学武器[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记者 申琳;日本启动销毁遗弃在华化学武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记者 王鹏;化学武器噩梦难去[N];中国化工报;2010年
9 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什么是化学武器[N];战士报;2001年
10 通讯员 尹明辉;我市组织处置“日遗化学武器”化学侦察指挥程序实兵演练[N];四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淑豪;人肝脯氨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生化药理学性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2 游战洪;科学家与国际政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3 张鑫;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聂志勇;芥子气染毒体内生物标志物—血红蛋白加合物及尿液中代谢产物的鉴定、检测及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5 李春正;芥子气血浆暴露标志物定量分析方法及其毒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向文;日本遗华化学武器之战后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吴春晓;化学战剂的发展与防护[D];兰州大学;2007年
3 周峨春;战争与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王俞芳;美国“防扩散安全倡议”与中国的应对[D];外交学院;2008年
5 安伯英;日本陆军的毒气武器研制及对中国军民的伤害[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卓坤;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6年
7 王鹏飞;军队核化医学救援队保障能力评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8 高菊红;哈尔巴岭挖掘回收与销毁日遗化学武器系列工程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施宾;现代战争中生化武器使用的伦理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10 刘志翔;陶瓷/纤维复合板抗侵彻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4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53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