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法律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法律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文化财产的非法流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无以计数的文化财产正在因掠夺、盗窃、欺诈、非法出口等原因遭受流失的厄运。虽然,有关文化财产保护的法律法在国际法和内国法的框架内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文化财产的独特价值——文化财产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不可替代的身份与记忆,但与此同时又具有审美、教育、收藏等多种价值,牵涉到多方利益,因此国际社会仍在文化财产是否应该返还这一问题上存在多种层次的争议。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将此极具争议性的问题置于国际法框架内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流失文化财产返还的文化和法律依据,为来源国追索流失的文化财产提供道德和法律基础,并讨论追索文化财产的路径选择,其中重点阐述了采用诉讼途径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文章的引言以文化财产的定义与多元价值开篇,体现文化财产的特殊性,也讨论文化财产成为各国竞相争夺对象的原因之所在。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角度探讨返还文化财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首先笔者从文化财产的民族和国家属性的角度论证了文化财产的不可让渡性;其次通过通过分析文化财产权的性质证明来源国对文化财产的合法权利;最后为防止理论上的极端化,在该部分的末尾对国家主义和普世主义的立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第二部分讨论流失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法依据。本章主要着眼于分析现有的文化财产领域的三大国际公约,即1954年《海牙公约》、1970年UNESCO公约以及1995年UNIDROIT公约,试图在现有的国际法体系下寻找支持流失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法依据。而文章的重点在于探讨文化财产返还的方式——诉讼、外交、国际组织等多方面并举。对于私法权利的保护,可以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美国已经在此领域内形成了不少可借鉴的判例。但尽管如此,诉讼实践中仍有相当数量的阻碍因素,使文化财产的返还诉讼无法满足权利请求人的利益诉求。如在以国家为被告的文化财产争议案件中,国家往往以享有主权豁免为由,主张外国法院对其不享有管辖权而请求驳回诉讼,从而终断诉讼程序。又如,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关于所有权的法规又不尽相同,针对文化财产还诉讼的时间限制(“限制”或“时效”规则)、对善意购买者的保护以及许多制度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实质上的不公正。而在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案件的执行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文化财产的特殊性也为有关文化财产的涉外判决的执行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法律诉讼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其昂贵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归还诉求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有关文化财产的诉讼往往因为文化财产特有的财产价值和文化意义而变得更加复杂,它不仅涉及各方当事人的权属之争,往往还承载着当事人的情感和道德诉求,甚至是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观念的分野,用传统的诉讼理念解决文化财产争议很可能激发更多的矛盾。因此要促进文化财产的返还,还必须为文化财产国际争端寻求诉讼外的解决途径,争取发挥国家间外交、国际组织机构、区域性合作等多方力量,使整个国际社会就文化财产的返和保护形成良好互动。
【关键词】:文化财产 返还 所有权 跨国诉讼 法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0
- 一、文化财产与返还的理论探究10-20
- (一) 文化财产的返还及其特殊性10-13
- 1、文化财产的价值二重性11-12
- 2、文化财产与民族身份认同12-13
- (二) 文化财产的返还与请求权基础13-16
- 1、文化财产权利性质辨析13-15
- 2、返还请求权的持久性15-16
- (三) 文化财产国家主义及其普世价值16-20
- 1、文化财产的国家主义辨析16-17
- 2、文化财产的普世人文价值辨析17-20
- 二、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法依据20-25
- (一) 1954年《海牙公约》20-21
- (二) 1970年《巴黎公约》21-22
- (三) 1995年《罗马公约》22-23
- (四) 全球性公约比较评述23-25
- 三、文化财产返还跨国诉讼法律问题研究25-40
- (一) 纠纷管辖权的确定25-30
- 1、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25-26
- 2、最低限度接触原则26-28
- 3、文化财产与国家财产管辖豁免28-30
- (二) 国际文物诉讼的冲突法问题30-35
- 1、物之所在地法30-31
- 2、“物之所在地法”适用于文化财产所有权纠纷的缺陷31-33
- 3、文化财产的来源国法33-34
- 4、带有实体法色彩的冲突法则34-35
- (三) 境外文化财产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困境35-40
- 1、文化财产的特殊性与“特定履行”36-38
- 2、国家财产豁免对文化财产执行的影响38-40
- 四、跨国诉讼以外的国际追索路径选择40-45
- (一) UNESCO政府间委员会的磋商合作机制40-41
- (二) 双边条约与区域性多边条约41-43
- (三) 收藏机构在文化财产返还中的作用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多;;试论文化财产权利设置和交易的多元性规则[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黄世席;非法文化财产国际流通的国际法管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蒋新;高升;;论文化财产国际争议解决中的利益平衡原则[J];河北法学;2006年04期
4 高升;孙法柏;;评瑞士遏制文化财产非法流转的新立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郭玉军;王秀江;;论文化财产国际争议中的冲突及其解决——以文化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孙南申;张程毅;;文化财产的跨国流转与返还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12年01期
7 李适时;;国际法和保护文化财产[J];政治与法律;1985年03期
8 J·H·马里曼;同心;;文化财产的公共利益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1990年04期
9 周晓永;;解决追索流失海外文化财产法律困境的刑事化途径[J];刑法论丛;2013年04期
10 帕特里克·欧基菲;“偷窃历史”:日益猖獗的文化财产非法贸易[J];中国青年科技;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立;;被盗文化财产所有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刘银良;;怎样保护传统知识:客体的排除与选择[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南申 复旦大学法学院;文化财产:跨国流转 如何返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记者 李珊珊;中瑞签署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及其返还协定[N];中国文化报;2013年
3 文宣;中瑞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及其返还的协定》[N];中国文物报;2013年
4 文宣;中塞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N];中国文物报;2014年
6 荀恒栋;对文化财产的尊重与保护[N];法制日报;2003年
7 联新;联合国召开归还文化财产会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驻法国特约记者 苑大喜;法国文化部推出“文化财产安全指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文宣;中国政府与埃及政府签署保护和返还从原属国非法贩运被盗文化财产的协定[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文宣;中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N];中国文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汪U,
本文编号:292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9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