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难民不推回原则探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4:25

  本文关键词:难民不推回原则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难民不推回原则的含义是指,任何一国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将难民驱赶出境外或把难民送回到难民的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或者是因其参加某些社会团体活动或者是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等原因而到受威胁的本国领土边界。难民不推回原则不仅是国际社会在保护难民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更是各国在对难民请求接收问题上的核心基石。因为世界局势的不断复杂化,所以难民不推回原则在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条款来保护难民已经是国际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同时怎样去解决《难民公约》留下来的问题也成为国际人道主义者迫切关注的问题。难民不推回原则在现有的国际法律体系中,主要体现在1951年《难民公约》的相关规定上。但是由于国际条约在对难民定义规定并没有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化而不断扩充难民定义的外延,使得实践中出现了局限性,使得各国在在公约的模糊规定下滥用国家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使难民不能被认定为难民身份。不论从订立公约的宗旨上,还是从国际人道主义上讲,难民身份不应该是被认定后才适用难民的保护,而应该是因其为难民才被认定为难民身份,进而得到其他国家的保护。随着经济危机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国际社会不断出现了大量经济难民与环境难民。对他们的保护也应提到难民保护的日程上来,同样的适用难民不推回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难民不推回原则的作用。同时应该对难民不推回原则中难民定义进行扩充,然后通过国际公约禁止国家滥用国家自由裁量权对不推回原则的规避。然而,国际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国家自由裁量权被滥用、东道国因接收难民使本国压力越来越大、国内法出现混乱的现象、以及国际公约本身对难民定义的局限性等问题,是对难民不推回原则实践的一个重大挑战。所以,在不断加强保护难民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难民不推回原则的法律规制。我国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我国难民不推回原则适用上出现的问题也应不断完善,明确难民定义,完善难民保护法律体制以及明确对“脱北者”对我国非法越境的严厉态度,加强国家间难民保护互助的工作。不论从国际上条约讲还是在国内立法上讲,对于怎样适用难民不推回原则,是关系到难民的人权和本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决断问题。只有制定更好的配套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实体上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实体到程序的逐步完善。同时各国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积极配合联合国做出的决策,才能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又能解好决本国对难民保护责任的履行。
【关键词】:难民 不推回原则 难民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98.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一、难民不推回原则的基本内容及适用条件12-21
  • (一)难民不推回原则的溯源12-14
  • 1.国际法及相关文件的历史发展13-14
  • 2.难民不推回原则在保护难民中的地位14
  • (二)难民不推回原则的主要内容14-18
  • 1.禁止驱逐15-16
  • 2.边界不拒绝16-17
  • 3.禁止引渡17-18
  • (三)难民不推回原则的适用条件及例外18-21
  • 1.难民不推回原则适用的对象18-19
  • 2.有被迫害的危险19
  • 3.被请求国有管辖权19-20
  • 4.难民不推回原则的例外情形20-21
  • 二、难民不推回原则的实践21-25
  • (一)联合国运用的实践21-22
  • (二)欧美国家运用的实践22
  • (三)非洲国家运用的实践22-23
  • (四)我国运用的实践23-25
  • 三、难民不推回原则适用所面临的困境25-29
  • (一)国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25
  • (二)容易给东道国造成多方面的压力25-26
  • (三)国内立法混乱26-27
  • (四)难民定义模糊27-28
  • (五)其他方面的问题28-29
  • 四、难民不推回原则的完善29-36
  • (一)明确原则适用的例外29-30
  • (二)禁止国内立法违背原则目的30-31
  • (三)明确难民定义31-32
  • (四)国家间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国际义务32-33
  • (五)设立违反原则义务的制裁程序33-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岚君;中国国际法价值观析论[J];法学评论;2005年02期

2 石相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国际法上的作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余敏友;刘衡;;论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走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彭心倩;;论国际法“应用型”教学目标的构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超杰;;明末清初国际法“曲高和寡”原因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6 唐立鹏;;林则徐对西方国际法的引进及运用[J];长白学刊;2012年03期

7 康丹;;国际法的历史解读——评《国际法史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8 孙喜峰;;国际法视野下岛屿主权规则探讨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李梦佳;;国际法与国内法对比视野下的国际法法律性的论证[J];改革与开放;2012年16期

10 德特勒夫·F·瓦格茨;程鹏;;国际法律师不再存在了吗?[J];国外法学;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毓业;;中美撞机事件的国际法问题[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王超杰;;西方传教士与国际法初入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3 杨凡;董跃;;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周杲;;格俄冲突的国际法评述[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张宏乐;;《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法解读[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张华;;论尊重人权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田士臣;;从伊朗扣押英国水兵事件看中国对其领海内的外国军用船舶的管理[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7年卷第1期[C];2007年

9 余敏友;陈喜峰;;欧美WTO研究动态——以制度挑战滋生的理论问题为核心[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10 王小晖;;核材料海上秘密运输的国际法问题[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誉学部委员 刘楠来;大力加强国际法人才培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湖南大学法学院 杜钢建 汕头大学法学院 白巴根;关于岛屿归属的国际法问题[N];中国海洋报;201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方卫军;美英挑动叙危机蚀化国际法框架[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吴志华 顾玉清;“拳头法”不能高于国际法(综述)[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陆航;国际法研究要始终服务于国家利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西安政治学院 王海平 宋新平 胡世洪;国际法视角下的叙利亚乱局[N];解放军报;2013年

7 本版编辑;毕生致力于国际法发展和世界和平进步的大师[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余飞;引渡涉及国际法 美单方说了不算[N];法制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宁 杰;美国应对虐囚事件承担国际法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刘雪红;国际法视野下的塞浦路斯危机[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大鹏;北极问题的软法规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兰兰;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D];苏州大学;2009年

2 高美华;论当代美国国际法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婷婷;梁启超与国际法[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珊珊;论“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D];外交学院;2016年

5 刘晓;《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个人来文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6 娜仁高娃;国家域外武力反恐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迪;日俄战争时期上海外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殷浩;兴戈兰尼学术思想的历史维度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刘永兴;美俄越境打击ISIS国际法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10 刘雪嵘;民族自决权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难民不推回原则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308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a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