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之立法定位
本文关键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之立法定位
更多相关文章: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最密切联系原则 定位 限制
【摘要】: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冲突法领域的一个重要法律选择规则,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因其自身灵活性的特点而在"扬"、"弃"之间徘徊。从目前的国际私法立法来看,国际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该原则,只是在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我国2010年颁布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在法律选择方法上一个较大的改变就是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上升为法律选择的兜底原则,甚至是法律选择的指导性原则而使用。从这种立法定位来看,我国是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来接受该原则的,但因该原则自身的不足,这种立法定位的转变使得对该原则的立法限制也同样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程度。
【作者单位】: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
【关键词】: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最密切联系原则 定位 限制
【基金】:甘肃政法学院科研项目“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局限评析”(项目编号为GZF2012XZDLW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7
【正文快照】: 自十四世纪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以来,在冲突法研究领域最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创立。最密切联系原则一经诞生,便以其法律选择灵活、适用结果公正(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自由裁量便利等特点被广泛接受,从而也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冲突法立法的变革。正如学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平,任明艳;最密切联系原则对传统冲突规范的突破及“硬化”处理[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顾海波;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晚近冲突法立法中的新应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5期
3 邓中文;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冲突法中的地位[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慧,戴庆康;对国际私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再思考[J];中外法学;1997年04期
5 王广宇;WTO时代功能主义国际私法之最密切联系原则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宁静波;宋庆华;;浅谈最密切联系原则[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12期
7 王寨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发展与完善[J];行政与法;2009年08期
8 陈芳芳;;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合理适用之我见[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9 伍治良;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未来冲突法中的地位[J];现代法学;1995年04期
10 许光耀;试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利弊得失[J];法学评论;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蒋跃川;;再论无单放货案件的法律适用[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2 王热;;论产品责任冲突规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3 李洁;;特征性履行理论立法模式探讨[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4 王国华;;论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规则[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袁翔珠;;论国际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适用[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丘锦添;;论希腊籍阿玛斯号轮污染案件之管辖权——兼评台湾地区屏东地方法院九十二年重诉字第四号驳回之裁定[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晓明;;当代国际私法学说的价值实现[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8 陈治铁;;浅析我国现代区际法律冲突的立法解决途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晓翊;涉外民商事审判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博士 杜林;浅谈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其在我国国际私法中的运用[N];证券日报;2006年
3 霍政欣;冲突规范发展方向及法院适用应注意的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段卫华;关于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N];光明日报;2006年
5 复旦大学法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 张宏乐邋张倩;跨国证券交易法律适用问题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监督管理处 张诚;国际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法律适用[N];中国工商报;2007年
7 ;CDM项目运营中法律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二)[N];中国电力报;2008年
8 于颖;略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N];法制日报;2001年
9 许军珂;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外国法的查明[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张进先;审理国际贸易欺诈案的若干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范晓亮;跨国银行服务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姜茹娇;国际私法中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王艺;结果选择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董勤;国际担保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詹朋朋;国际劳务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晓燕;国际私法中的自然人住所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钟志勇;论总行对海外分行存款债务之承担[D];厦门大学;2002年
8 王承志;美国冲突法重述晚近之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东军;论最密切联系原则[D];河南大学;2010年
2 刘静;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合同领域的适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智颖;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及其在我国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杨凝;论最密切联系原则[D];外交学院;2005年
5 王柳;涉外侵权领域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圃;国际私法最密切联系原则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晶晶;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适用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林;意思自治与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侵权领域冲突规范中的运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陈林娟;论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申亚林;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有关问题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1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6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