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制视角下的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维护
本文关键词:国际机制视角下的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维护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机制 中国海外投资 利益维护 经济全球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开始迅猛增长,但中国海外投资利益受损的情况也越发严重。从国际机制的视角切入,对中国海外投资利益维护上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解决该问题的路径应包括:形成利益维护同盟、创建发展中国家认可的国际机制、倡议设立国际范围的投资保险制度、创建国际民间交流合作机制和有效利用现行的国际机制。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国际机制 中国海外投资 利益维护 经济全球化
【分类号】:D996.4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使中国的国家利益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中国企业也开始对外投资的实践历程,中国的对外投资数额从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1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累计净额存量居全球第11位,[1]于是海外状况成为对中国国家利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条件。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咏;;间接征收与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保障——以厄瓜多尔征收99%石油特别收益金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刘辰;张宏;;中国在南北苏丹的海外利益维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吕娜;;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关系[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6期
4 简军波,丁冬汉;国际机制的功能与道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红艳;;论东盟区域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J];创新;2009年06期
2 董展育;;全球公共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由来与治理[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12期
3 谌华侨;;国际机制有效性透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王南;;对中国—苏丹经贸合作的再思考[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6期
5 杨震;方晓志;;论后冷战时代世界海洋战略格局中的中美海权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5年03期
6 隋书卿;;试论国际机制及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7 胡爱敏;论国际制度视野中世界和平的构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8 夏安凌,侯杰辉;关于当今世界格局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4年12期
9 王云芳;;多边主义制度权威与霸权[J];理论月刊;2009年08期
10 张猛;;《反假冒贸易协定》检讨:前进还是倒退?[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炳香;国际关系视野中的诺贝尔和平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吴巧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5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6 简军波;权力与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亚敏;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王勇辉;东亚货币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边主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艳波;金融危机下中国境外投资法律保护探究[D];烟台大学;2010年
2 李德昆;“道义外交”与新中国对日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琼;国际投资中间接征收的界定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孙烨;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复旦大学;2011年
5 董勇;中美环境合作机制的成就与问题[D];复旦大学;2011年
6 甄文东;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海滨;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国际机制因素[D];辽宁大学;2011年
8 楚丰翼;欧盟机制化合作的动力、有效性与有限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王芳;国际投资中的间接征收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向娜;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中民;;中国的中东热点外交:历史、理念、经验与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1期
2 姜璐;肖佳灵;;中国对苏丹的石油外交:政企角色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5期
3 贺文萍;;南苏丹:一张白纸 待绘蓝图[J];小康;2011年03期
4 王金强;;现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海外利益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5 张妍;论国际机制的正义性问题——兼评美国“新干涉主义”正义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6 田野;交易费用:解读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1期
7 田野;全球治理中的制度供给:一种交易费用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10期
8 邓向辉;;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邓向辉;;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J];中外能源;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研究员 张春;[N];东方早报;2011年
2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N];东方早报;2011年
3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研究员 张春;[N];东方早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妍;[N];国际商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宛冠宇;论国家的条约继承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卫兵;冷战后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2 门洪华;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理论的比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3 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4 郭红霞;浅析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际机制变迁[J];理论前沿;2004年18期
5 杨文静;中国融入国际机制与美国因素[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10期
6 于营,林松;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机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隋书卿;;试论国际机制及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刘成;;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J];华商;2008年07期
9 刘宏松;;正式与非正式国际机制的概念辨析[J];欧洲研究;2009年03期
10 张楠;;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机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5 汤蓓;;国际卫生合作中的猎鹿困境与通报机制建设[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国际机制与国家主权的价值悖论[N];学习时报;2003年
2 朱杰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峰会成加强亚信机制建设契机[N];文汇报;2014年
3 金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编研室);国际政治理论:为外交开道(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记者 杨迅 俞懿春 赵松 曲颂 车斌 张梦旭;希望与中国携手实现更多目标[N];人民日报;2014年
5 罗伯特·O·基欧汉 约瑟夫·S·奈;多边合作的俱乐部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 路昕;峰会外交:中国外交新亮点[N];文汇报;2010年
7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 刘军;恐惧心理驱使下的战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记者 朱周良;金砖抱团倒逼现行国际机制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潘敏;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应多管齐下[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记者 潘春芳 陈正才 武建雷;虎分布国就野生虎跨境保护达成《昆明共识》[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焦世新;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于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6 赵永成;人权保护的国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周晓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姜春娥;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经验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董国辉;论和平发展进程中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艳丽;论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少华;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D];辽宁大学;2012年
7 王立鹏;国际机制之下的国家生存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晓溪;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燕;国际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李长亮;中国参与国际机制:历史逻辑、现实选择与问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62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96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