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权民法救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0:00
本文关键词:祭奠权民法救济研究
【摘要】:自2001年,北京市出现第一例“祭奠权”纠纷案件以来,,全国各地法院陆续出现数十起“祭奠权”纠纷案件,而且呈现数量上升、形式复杂趋势。在我国现有的民法体系中,“祭奠权”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但它却是法律应当保护的公民的合法的民事利益。在出现“祭奠权”纠纷时,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官在对待“祭奠权”的价值判断时存在差别,进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极大的争议,导致相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大相径庭,影响司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祭奠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民间传统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它们的程序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但祭奠所包含的内在的精神利益和传统道德价值是相同的,要想对“祭奠权”更好的保护,对“祭奠权”立法确权十分必要。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祭奠权”的概念界定。在这部分,笔者通过对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进行分析,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认定“祭奠权”属于民法应该保护的范畴,同时通过对“祭奠”、“祭祀”和“悼念”等几个相似概念的辨析,实践中公众对“祭奠权”的表达方式的接受以及与笔者在本文中主张的观点相匹配,本文仍采用“祭奠权”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祭奠权”的性质和权利内容。第二部分,笔者站在变化发展的角度对当前“权利泛华”说进行分析和回应,通过对祭奠的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及实证分析,提出“祭奠权”确权的必要性,使得法律对“祭奠权”的保护常态化。对“祭奠权”的权利特征,即: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类,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难点章节。 第三部分:侵害“祭奠权”的类型化分析。在本章节中,以期通过对侵害“祭奠权”的侵权行为进行类型化分析,使得在实践中对“祭奠权”的s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理能够更加清晰、明确。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四部分:“祭奠权”的民法救济途径。对“祭奠权”的研究分析,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对权利的保护上来。通过上文的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保护体系,我们不仅可以用传统的《民法通则》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对“祭奠权”进行救济,还可以通过《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具体的法律途径救济“祭奠权”。
【关键词】:祭奠权 祭奠 公序良俗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3
- 一、 祭奠权概念的界定13-16
- (一) 祭奠权概念的形成13-15
- (二) 祭奠权概念辨析15-16
- 二、 祭奠权的性质和权利特征16-25
- (一) 祭奠权的性质争议16-19
- 1.“权利泛化”说16-17
- 2.祭奠权应该为法律所明确17-19
- (二) 祭奠权的权利特征19-25
- 1.祭奠权的权利主体19-22
- 2.祭奠权的内容22-25
- 3.祭奠权的客体25
- 4.祭奠权的取得和消灭25
- 三、 侵害祭奠权的类型化分析25-28
- (一) 从侵权主体上进行类型化分析26-27
- 1.祭奠权人之间侵权26
- 2.祭奠权人之外的第三人侵权26-27
- (二) 从侵权时间上进行类型化分析27
- 1.下葬前的侵权27
- 2.下葬后的侵权27
- (三) 从侵权方式上进行类型化分析27-28
- 1.作为的祭奠权侵权27-28
- 2.不作为的祭奠权侵权28
- 四、 祭奠权的民法救济途径28-34
- (一) 通过《民法通则》救济祭奠权28-29
- (二) 通过《侵权责任法》救济祭奠权29-32
- 1.祭奠权是《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对象29-30
- 2.祭奠权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30
- 3.侵害祭奠权的精神损害赔偿30-31
- 4.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31-32
- (三) 通过《合同法》救济祭奠权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慧星;;中国侵权责任法解说[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2 唐先锋;试析国内“权利泛化”现象[J];人大研究;2004年07期
3 马建红;亲属·服制·法律[J];法学论坛;2005年04期
4 李然深;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J];山东审判;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088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8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