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劳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劳动合同法》修订“劳务派遣”中突出“两限”的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派遣劳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仪秋雪
【摘要】:劳务派遣制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一般认为是由美国的Sanual Workman公司率先提出的新型用工方式。由于该制度灵活、有利于劳动者流动等特点,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渐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尤其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起兴较晚,大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规范这一新出现的制度,2007年6月我国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并用专节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此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不再游离于全国性法律之外,同时该法的颁布和实施也加强了对派遣劳工权益的保护。然而,该法一经颁布实施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细读条文,我们可以发现诸多问题,如对劳务派遣制度的规定不够细化,责任划分也不够明确等,笔者认为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也是实务中日益严重的损害派遣劳工合法权益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又于2012年12月通过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专门对于劳务派遣制度作了规定。然而,这些修改是否能够切实解决实务中的问题,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修正案背景下的研究意义、劳务派遣的语义概念及称谓缘由、劳务派遣制度中存在的基本法律关系以及劳务派遣的一般分类,试图从最基本的理论理清劳务派遣的脉络并且为下文深入研究派遣劳工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是修正案的出台及必然性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劳务派遣业中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其中主要包括安全卫生权无法保障、公平待遇难以实现、权利救济难度大等问题,并对以上现象的产生进行了原因分析。另外,在此背景下,笔者主要介绍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针对劳务派遣的修改内容并分析了修改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于保障派遣劳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尽管《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与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进步意义非常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不利于派遣劳工合法权益保护的隐患。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关于派遣单位准入门槛的规定;而是关于派遣岗位和用工数量的规定,在指出的同时也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实施背景下,针对实务中存在的不利派遣劳工的现象,同时借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规制劳务派遣的先进立法经验,从合理规范劳务派遣使用范围以及派遣期限、派遣单位设立资质增加保证金要求、合理分配雇主责任、保障派遣劳工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的权利以及强化劳动行政执法和改善劳动监察状况等实务角度,对劳务派遣中派遣劳工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个人拙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2 王全兴;;劳动派遣是“鸡刀”还是“牛刀”——我国劳动派遣的现实本质及其矫正[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3 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J];当代法学;2007年05期
4 侯玲玲;;我国劳动派遣连带责任规定之法理分析——评《劳动合同法》第92条规定[J];法学;2008年05期
5 程万华;;对《劳动合同法》修订“劳务派遣”中突出“两限”的评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黄祖顺;安伯娟;;劳动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劳动保障;2009年01期
7 曹燕;;从“自由”到自由:劳动法的理念缘起与制度变迁[J];河北法学;2007年10期
8 秦国荣;;法律上的劳动概念:法理逻辑与内涵界定[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9 杜一鸣;;劳务派遣单位设立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陈雷;孙建波;;关于劳务派遣雇主责任问题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霄;论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丁银;《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派遣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宗元;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戴陵青;关于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陆娟;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郑晓剑;陶伯进;;侵权责任能力视域内《侵权责任法》第32条与第33条之解释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宗高;我国证券民事责任制度不足与完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高鹏;论共同危险行为之归责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崔明伍;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询书;;试论政府在劳务派遣中的主导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谭世强;;论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基于《劳动法》的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杜颖;人格权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王俊波;论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冯桂艳;网络时代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彩申;符勇;唐泽兵;;论中国董事及高级管理者责任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途径[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2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姚兵兵;;销售商在专利侵权中赔偿责任的确定——过错侵权理论的运用[A];专利法研究(2003)[C];2003年
4 孙海龙;姚建军;;完善专利侵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以中美两国专利侵害赔偿制度及其司法实践比较为研究视角[A];专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5 刘茹;;试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与完善[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6 何小勇;;劳动权益保护的坚持或妥协——论对劳动派遣用工的法律规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陆静;;我国劳动法治的30年历程、经验及未来走向[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8 朱慧芬;汤啸天;陈冬沪;夏春琴;王健;金黎钢;管丽娟;;公共场所监控图像采集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研究报告[A];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9年
9 陈婉玲;梁开斌;;论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10 郭会丽;;论铁路旅客人身伤亡限额赔偿制度[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高国平;温州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丁利明;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齐晓霞;药害事故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玉英;商业广告虚假荐证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于丰恺;多元利益博弈下破产企业职工权益保障之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高丽华;“三性”原则视角下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发展方向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媛斐;视频分享网站的侵权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吴松恩;雇主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曹康明;论第三人侵害债权及其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高锖;“信息定位服务”提供者网络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举国;;英、美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演变及其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3 蔡跃进;劳务派遣中的问题与对策[J];劳动保障通讯;2004年07期
4 何慧超;;中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成绩与不足[J];长江论坛;2009年01期
5 姚仰生;;《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同工同酬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王全兴;;劳动派遣是“鸡刀”还是“牛刀”——我国劳动派遣的现实本质及其矫正[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7 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J];当代法学;2007年05期
8 吴宏洛;陈月生;;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9 韩世远;试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对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解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曹艳春;;劳动派遣关系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王比学;[N];人民日报;2006年
2 井敏;[N];学习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逸吟 殷泓;[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素芹;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刘彬;劳动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潘霞;论劳动派遣中的雇主义务与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王艳华;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郭小峰;我国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D];苏州大学;2008年
6 魏珂;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贾英;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田凌云;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D];山东大学;2008年
9 邓雅静;《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任剑雄;新劳动立法背景下的劳务派遣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惠芬;施懿铭;操铭刚;;试论新《劳动合同法》的劳务派遣制度[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9期
2 ;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有哪些规定[J];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04期
3 姜培锁;;劳务派遣工如何签劳动合同[J];法律与生活;2008年02期
4 曹晓星;;《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专节规定的思辨[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11期
5 ;《劳动合同法理解与应用》之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二)[J];职业;2008年04期
6 梁雪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下银行业劳务派遣制度的对策[J];浙江金融;2009年10期
7 俞晓婷;;论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合同法课题小组;汤茂立;杨思斌;;《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以劳务派遣为例子[J];法制与社会;2011年01期
9 陈德喜;;浅谈劳动合同法背景下劳务派遣的规范与发展[J];华商;2008年07期
10 周舒;顾雪瓶;;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J];大众商务;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维忠;;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不足及立法建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何德宝;;劳务派遣退回制度初探[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于博;;完善和规范我市劳务派遣用工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广英;;劳务派遣用工利弊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沛佩;;浅析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法》规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6 横井和彦;窦少杰;孟建兵;;七、从“劳务派遣”说开去——中日劳务派遣及其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立富;;新《劳动合同法》与新型雇佣方式的发展[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齐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软法”现象刍议[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彭涛;;对劳务派遣队伍稳定工作的思考[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纲;;劳务派遣:一种尚待完善的青年人力资源配置方式[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伟杰;[N];工人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许浩;[N];中国经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钱培坚;[N];工人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汉澍;[N];华夏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钟振宇;[N];四川日报;2007年
6 信慧行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何斌;[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娇萍;[N];工人日报;2007年
8 樊艳兵;[N];工人日报;2008年
9 闫琼;[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10 申剑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婷婷;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夏瑜杰;当代中国守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时博;派遣用工的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2 曲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高丽华;“三性”原则视角下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发展方向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高瑱;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刘星;基层供电公司劳务派遣工作的研究与思考[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6 张亚琦;论劳务派遣用工中若干实践问题及制度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韩晔;我国劳务派遣规制的主要理论争议及路径选择[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朱楠楠;我国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硕;劳务派遣中雇主的责任及法律风险防范[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康皓;我国劳务派遣用工难点问题研究及其政策建议[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对《劳动合同法》修订“劳务派遣”中突出“两限”的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4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