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在雇佣契约理论上的分歧——兼评学术界对《劳动合同法》的两种看法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新制度经济学 契约 劳动合同法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并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企业保护论"派与"劳动保护论"派。两派的观点都有现实的针对性和立论依据,其理论依据分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和马克思的雇佣契约理论。因此,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雇佣契约理论的比较,才能比较辩证地认识《劳动合同法》。
[Abstract]: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it has aroused extensive discussion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formed two schools of sharp opposition: "Enterprise Protection Theory" school and "Labor Protection Theory" school. The views of both schools have realistic pertin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contract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theory of Marx respectively. Therefore, on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arx and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an we understand "Labor contract Law" dialecticall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研究项目“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三方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A05046S)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091.91;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幺培基;;中美铁路行业治理制度及其效率的比较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孙川;;企业性质与企业间关系——关于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潘晨苏;企业能力理论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比较述评[J];商业研究;2003年10期
4 冯涛,鲁政委;虚拟企业的契约特征及其治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5 罗志辉,彭玉兰,李君华;物流组织演变的制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6 孙耀吾,刘朝;“公司+农户”组织运行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7 袁庆明,刘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决定因素理论评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
8 兰玉杰;人力资本、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研究[J];财贸研究;2004年02期
9 郭洪涛;国有股表决权证券化构建新型政企关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建明;论交易的规制结构:信用制度构建的框架[J];当代财经;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欧阳文和;;信息时代企业内部市场网络组织变革——以海尔的组织结构变化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喻胜云;;论公司最低资本确定之函数原理[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朱相诚;;劳动价值论、要素参与分配、社会和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孔陆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按要素分配中的公平正义观及一种社会心理的矫正[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程瑞芳;;培育农业共生组织 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惠昶;张强;;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古典货币数量说批判[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刘坤;;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数学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文军;虚拟企业的组织特性与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于东智;转轨经济中的上市公司治理——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考察[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郑江绥;控制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D];西北大学;2003年
4 朱琪;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理论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5 方统法;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D];复旦大学;2003年
6 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钟惠波;证券投资基金与上市公司治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喜征;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徐萍;税收征管效益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王光庆;市场、企业与经济组织的分析逻辑[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爱国;运动训练分工及其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2 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3 夏自然;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潘峰;学校委托——代理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君华;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优势的制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春艳;专用性投资的模块化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邓向华;虚拟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8 郭静;中国民营企业信贷配给难题解析——从公司治理角度的理论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9 钟正生;要素产权结构演变的博弈分析[D];湘潭大学;2004年
10 王延军;联合产权制度下的企业治理结构[D];湘潭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稚晖;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分析[J];行政与法;2003年04期
2 常凯;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征;学习《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必须注意马克思所运用的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孙树青;;最先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J];经济研究;1981年08期
3 刘永佶;论《资本论》逻辑的主体[J];兰州学刊;1982年03期
4 唐咸正;;马克思的经济细胞学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1982年06期
5 魏埙;《资本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J];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S1期
6 许涤新;马克思对待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科学态度[J];世界经济;1983年09期
7 冯立天 ,赵青平;论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J];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10期
8 朱谱瑞;李翔华;;马克思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上的伟大贡献[J];当代财经;1983年02期
9 高凤岐;;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形成——读《57—58经济学手稿》札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10 季哈诺娃;郜华;;《资本论》中的总体原则和对原始生产关系的论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德海;;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黄文忠;;关于马克思“8倍于本人劳动”的论述——怎样界定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起始点资本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6 王岩;;马克思《资本论》中科学发展观探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提要)[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8 蔡秀玲;;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与改革开放后中国“中间阶层”研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邹东涛;;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之我见[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宫希魁;重温马克思的“流动人口”说[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亮;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火”了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步德迎;萨缪尔森与马克思的经济学[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解保军;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N];光明日报;2006年
5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问题的再解读[N];北京日报;2008年
6 李华芳;与马克思一起对话亚当·斯密[N];东方早报;2010年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卢周来;福特,马克思,中国经济学家[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中)[N];学习时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晓光;在“商品”与“细胞”之间[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记者 徐磊;重读《资本论》找“危机”出路[N];苏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徐祥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赵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D];南开大学;2009年
6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9 李晓冬;所有权内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杜长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三配置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与“实践”概念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6 于雅;经济人和经济发展—批判与反思[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谢冬华;论马克思的经济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伟;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启示[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9 唐丽芳;马克思财富观的哲学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孟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新闻问题探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1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52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