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本文选题:物权变动 + 无权处分合同 ; 参考:《法制与社会》2013年08期
【摘要】:无权处分问题因其复杂性而被称为"民法学上的精灵"。合同法颁布以来,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学界的争议。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有效说"日渐称为学界主流观点。本文拟在根据我国法律,对论证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逻辑脉络进行梳理,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说"找到合理依据。
[Abstract]:The right to dispose of contract is known as the " spirit of civil law "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 Since the enactment of contract law , no right to dispose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act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and controversy . In the mode of change of creditor ' s rights , " effective theory " is increasingly called the mainstream view of the academic circle . In this paper , it is proposed to comb the logic that demonstrates the right to dispose of the contract effect under the law of our country , and find the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 validity to be determined " of the right to dispose of the contract .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崔建远;无权处分辨——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J];法学研究;2003年01期
2 孙淑宇;合同之债中无权处分行为的后果[J];当代法学;2003年11期
3 孙鹏;论无权处分行为——兼析《合同法》第51条[J];现代法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盛荣;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与善意取得适用的协调与平衡[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孙鹏;再论无权处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孙由体,胡方红;冲突与弥合:无权处分遭遇善意取得[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4 孙淑宇;合同之债中无权处分行为的后果[J];当代法学;2003年11期
5 徐晓峰;违法转租与无权处分、不当得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崔建远,韩海光;债权让与的法律构成论[J];法学;2003年07期
7 崔建远;;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设计——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立法论[J];河北法学;2006年03期
8 刘茂仕,崔四星;论动产抵押权登记及其对抗力问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章正璋;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几点商榷[J];江海学刊;2004年04期
10 张学军;锁匙权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海峰;物权行为的法律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新;《合同法》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尚晨光;论无权处分[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许艳艳;不当得利制度对财产归属和财产变动的调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王士锋;论无权处分[D];郑州大学;2003年
5 孙西让;善意取得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谢颂琳;论无权处分[D];郑州大学;2003年
7 杨佳红;物权行为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史立伟;论无权处分[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王文军;善意取得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10 叶建勋;动产买卖中交付的公示效力[D];清华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梁慧星;论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J];比较法研究;1991年03期
2 余延满;张康林;;再论无权处分——以处分行为与物权行为的价值冲突为突破口[J];时代法学;2006年06期
3 崔建远;无权处分辨——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J];法学研究;2003年01期
4 董学立;也论无权处分[J];法学论坛;2002年03期
5 马永哲;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孙鹏;论无权处分行为——兼析《合同法》第51条[J];现代法学;2000年04期
7 田士永;出卖人处分权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家安;买卖的法律结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洪禹;;试论物权法中预告登记的范围[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2 王素娟;杨彦浩;;论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3 万杨;;以买卖契约为典型分析无权处分合同效力[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4 王企彦;吴瑶;;《物权法》第十五条释义以及相关理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5 杨得兵;;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原因行为公证必要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6 闫春;;对买卖合同中交付的几点认识[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7 马立钊;;规范竞合还是规范冲突——《合同法》第51条与第150条之规范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8 陈本寒;艾围利;;物权公示前置主义之构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程艳如;;未登记物权效力探析[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5期
10 李燕;李梦娇;戴然;;浅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2 安建忠;尹磊;;机动车物权变动及风险承担探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牛慧;张玉娥;;论物权变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霞;邢启杰;;论物权的公示原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邵晖;;试论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徐永前;李咏怡;;论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冯国超;;物权登记错误赔偿案件审理方式之选择——以《物权法》第21条为例的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程学平;;“中国物权法”的立法障碍——所有制问题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韩晓春;;涉及专利的合同登记的法律效力[A];专利法研究(2000)[C];2000年
10 吴清旺;;我国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研究——以预购人权益保障为视角[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建红;“以物抵债”的调解书是否必然引起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09年
2 祝怡;民事调解书 能否导致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11年
3 朱朝阳;何种判决能够引起物权变动[N];江苏法制报;2009年
4 祁正华;几种特殊的物权变动应进行登记[N];福州日报;2008年
5 朱凤英;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叶林;物权变动中的意思自治与公证[N];法制日报;2005年
7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 健;物权变动原则的司法创制[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常鹏翱 李富成;物权公示的决定力[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 米健;关于物权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上)[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何苗;聚焦国外物权变动三大模式[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后国;物权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刘竞元;登记对抗下的物权变动及其对抗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林华;著作权转移规则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黄常青;不动产物权变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魏潜;论物债二分理论及其对民法典体系建构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孙鹏;物权公示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郭海峰;物权行为的法律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立志;船舶物权登记论——实体法实现的程序进路[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盛婉玉;基于物权理论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崔志伟;论不动产上权利冲突及其司法处理[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英雄;无权处分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姚晓莉;论无权处分——兼论我国《合同法》第51条[D];复旦大学;2009年
3 盖喜庆;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慧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陈进;机动车的物权变动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孙晓光;物权变动行为性质分析——兼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朱辰;我国无权处分合同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刘斯羽;我国不动产登记簿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王军;从物权行为理论谈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金路伦;中间省略登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8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76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