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论买卖合同中债务履行不能风险的分配——以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考察背景

发布时间:2018-04-27 21:35

  本文选题:变动模式 + 买卖合同 ; 参考:《中外法学》1999年05期


【摘要】:正 风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常被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在合同法上,广义的风险是指各种非正常的损失,它既包括因可归责于合同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又包括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狭义的风险仅指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带来的非正常损失。合同风险制度是合同法的中心问题之一,而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分配问题,则在买卖法中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买卖法的目的就在于把基于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损失的风险在当事人之间适当分配。”本文拟以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来讨论买卖合同中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分配,力图揭示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模式(以下简称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对此类风险分配的立法设计的影响。
[Abstract]:Positive risk is a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 which is often used by people in different sense. In contract law, risk in a broad sense refers to a variety of abnormal losses, which include losses caused by events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one or both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It also includes the loss caused by the non-imputation to the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and the risk in the narrow sense refers only to the abnormal loss caused by the matter which cannot be imputed to the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Contract risk system is one of the central problems in contract law, and the problem of risk distribution in the contract of sale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law of sale and purchase.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law of sale is to properly distribute the risk of various losses arising from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arties." Based on the legislative choice of the mode of real right change based on legal 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isk distribution of non-performance of debt in the contract of sale and purchase.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legislative choice on the legislative design of this kind of risk distribution by the legislative choice of the real right change mode based on the legal ac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al right change mod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叶文;;优先权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杨剑;听证的法理基础及演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陈宏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齐欣;试论我国埋藏物发现制度的完善[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7 蒋毅;黄树标;;论环境权及其司法救济途径——兼谈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8 哈书菊;;罗马法制下私权的公力救济[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9 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10 朱庆育;寻求民法的体系方法——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傅明;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李晓龙;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索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史飚;商事仲裁监督与制约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王军;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姜惠琴;买卖合同中风险负担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杨春禧;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李军;提单仲裁条款效力若干问题的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陈运;英国法浮动财产负担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6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7 张京红;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8 冯旭峰;物权行为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吴晓明;行政合同若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何应伟;信用证欺诈犯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正龙;;预期违约之合同解除与保证人之责任承担[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2 夏明;;两岸法律对流质契约的态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史靖宇;;论房地产抵押权的实现[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杨运福;黄晖;;浅析船舶抵押权登记制度的规范与完善[A];中国律师2004年海商法研讨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海商海事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钟澜;;定金在合同中的性质及其作用[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4 常中彦;;提单质押及其权利的实现[A];中国律师2001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吴青;李小平;;论债权质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朱培;陶信平;;试论不动产用益物权的抵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陈姝,

本文编号:1812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812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3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