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土地承包农户纠纷的制度原因及其化解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19 07:03
【摘要】:土地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对土地具有某种生存性依赖。由此,政府延长土地承包权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符合国家战略并以土地承包法为实施依据;而农户间的土地契约是连接土地保障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一种装置,这符合农村资源禀赋特征且以合同法为执行基础,农户土地纠纷的实质是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农民的契约基础之间存在不一致。为了协调政府政策和农户契约,根本化解农户的土地纠纷,必须正确理解政府土地使用权的期限规定,回应土地生产和保障双重功能的特征,采取措施逐渐弱化农户对土地的生存性依赖。
[Abstract]:Land has the dual function of production and security, and farmers have some kind of survival dependence on lan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extends the right of land contrac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contract law as the basis; The land contract between farmers is a device to connect the function of land security with the function of production, which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is based on contract law. The essence of the peasant land dispute is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policy goal and the farmer's contract basi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government policy and peasant household contract, and to resolve the land disputes of farmers, we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ime limit of government land use right and respond to the dual function of land produc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gradually weaken the subsistence dependence of farmers on lan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F32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静波;劳动力过剩和相对过剩经济的互动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2 赵秋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定量分析的一个模型[J];江苏统计;2000年01期

3 王玲,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计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4 王健;彭晓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在估计我国农业隐性失业量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5 李伟;关于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年06期

6 谢志平,李慧萍;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对选举制度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齐国友,周爱萍,曾赛星;2004~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王延中;新时期中国的就业管理指标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年05期

9 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计量[J];甘肃农业;2004年07期

10 罗玉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出路研究——兼论“民工潮”的对策[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洪亮;区域居民收入不平等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4 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D];西北大学;2004年

5 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6 郭继强;劳动供求状态:基于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理论与经验[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杨军生;“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雷玉明;关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彩银;民营对外贸易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7年

2 周芳;从“民工荒”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兴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范彬;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杨平;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董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新疆经济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7年

7 聂燕玲;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测度与评价[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杨占明;内蒙古固阳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吴冲;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王秀丽;内蒙古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鸣;;我国土地集中方式的初步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1985年02期

2 骆友生;张红宇;高宽众;;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现状判断与变革构想[J];经济研究;1988年11期

3 张柏齐;;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J];学术交流;1989年02期

4 文利云,王贵中;完善土地承包办法的有益探索——王家乡实行土地有偿承包的调查[J];农村经济;1990年08期

5 陈雩桢,齐保国;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1994年08期

6 ;农村改革的又一创举──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二次分离[J];求实;1995年06期

7 ;在实践中看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二次分离[J];地方政府管理;1995年04期

8 朱民,尉安宁,刘守英;家庭责任制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投资[J];经济研究;1997年10期

9 夏秋云;;把握五个关系 推进土地二轮承包[J];浙江经济;1998年11期

10 陈志英,朱勇;论农用土地使用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莹娟;;论我国农户家庭经营组织的创新[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0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高魏;;浅论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3 李继刚;;农地流转弱市场化的原因分析[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李平安;;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几个问题[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宁 通讯员 陈萍;土地承包权转股权[N];中国改革报;2000年

2 李晓波 李勇;农村法制建设亟待加强[N];检察日报;2000年

3 张银曙;杭州出现首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4 通讯员 朱勤;余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N];浙江日报;2000年

5 ;让土地流动起来 让农民成为股东[N];安徽经济报;2001年

6 方西屏;在创新中探索土地流转新路[N];安徽日报;2001年

7 ;关于深化兵团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试行)[N];兵团日报(汉);2001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陈明侠;法律——婚姻家庭的保护神[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王黎芳 郏磊;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上)[N];中国妇女报;2001年

10 乔新生;农民兄弟怎样经营土地[N];财经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雪池;转轨时期中俄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世鹏;土地承包权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宋丽芬;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于娟;婚迁妇女土地权利的保护[D];吉林大学;2006年

4 宋洪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卫军帅;农村土地流转目标和效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海鹏;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其保护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张伯荣;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贫困看社会公平正义[D];四川大学;2006年

8 蒋文;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途径[D];四川大学;2006年

9 韩永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刘宇;公共政策与妇女权益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6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386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