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成为我们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特别是农村水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农药、化肥流失等面源污染正在威胁着农村水环境。 因农村水环境污染有着复合性、影响的系统性和基础性、隐蔽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较之城市水污染更加复杂,其危害性也更大。我国现已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乡镇企业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涉及到了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在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期望看,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并没有因环境保护法律数量的增多而相应改善,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环境法立法目的不明确;立法模式陈旧;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相关制度不完善,这其中主要包括公众参与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不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的不足以及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环境标准和法律责任的缺失等等。以农民环境权、环境正义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妥善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方面的问题,首先,就必须转变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理念,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整体进行思考;其次,转变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模式,在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中加入适用于农村水环境的具体法律法规,针对农村水污染的不同污染源,制定专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细则;再次,健全农村环境科学合理管理体制,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赋予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环境监管责任,将环境经济调整机制引入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明确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完善农村公众参与制度,改进和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等等。通过以上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为其享受舒适、健康、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 立法 防治 公众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2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0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0-12
- 2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基本理论12-20
- 2.1 农村水环境污染概述12-16
- 2.1.1 农村水环境污染之相关概念12-13
- 2.1.2 农村水环境污染之特点13-14
- 2.1.3 农村水环境污染之来源14-16
- 2.2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之理论依据16-20
- 2.2.1 农民环境权16-17
- 2.2.2 外部性理论17-18
- 2.2.3 环境正义理论18-20
- 3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现状20-23
- 3.1 宪法层面20
- 3.2 相关法律20-22
- 3.3 行政法规和规章22-23
- 4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23-30
- 4.1 立法目的不明确23
- 4.2 立法模式不合理23-24
- 4.3 相关制度不完善24-30
- 4.3.1 公众参与制度的不完善24-25
- 4.3.2 排污收费制度尚未完善25-26
- 4.3.3 生态补偿机制的缺陷26-27
- 4.3.4 农村水环境管理制度之不足27-28
- 4.3.5 缺乏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环境标准28-29
- 4.3.6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缺失29-30
- 5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之完善30-42
- 5.1 明确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目的30-31
- 5.2 转变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模式31-32
- 5.3 完善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的相关制度32-42
- 5.3.1 健全农村环境科学合理管理制度32-34
- 5.3.1.1 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32
- 5.3.1.2 对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32-33
- 5.3.1.3 设立特派环保员33
- 5.3.1.4 赋予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环境监管责任33-34
- 5.3.1.5 改变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34
- 5.3.2 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设计34-40
- 5.3.2.1 将环境经济调整机制引入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立法34-36
- 5.3.2.2 明确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责任36-37
- 5.3.2.3 完善农村公众参与制度37-38
- 5.3.2.4 改进和完善排污收费制度38-39
- 5.3.2.5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39-40
- 5.3.3 建立专门针对农村水污染的环境标准40-41
- 5.3.4 完善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地方性立法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8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郝瑞彬;试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依据[J];北方环境;2001年03期
3 李东兴,田先红;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4 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5 关保英,张淑芳;市场经济与立法模式的转换研究[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张志伟;;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年21期
7 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J];环境保护;2002年07期
8 苏杨;;浙江经验:“三生统筹”理念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J];环境保护;2006年04期
9 张陆彪;彭新宇;;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环境保护;2007年01期
10 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锡生;经济法视野下的水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祖庆;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谢耿;我国农民民主法治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6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01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