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1:47
本文关键词: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治理 网格化 法律机制 联防联控 公众参与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也随着而来。在城市环境治理的现实工作中,环保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先进技术应用得不够,缺乏主动、全面、及时地监督。如何加强城市环境的动态化治理,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建立一套长效的法律机制,成为当前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本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网格(Grid)是一种空间分析方法,最先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出现和起源于美国,欧洲也是网格研究和建设非常活跃的地区,我国对网格计算的研究于1998年开始起步。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管理的精确化、高效化,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但随着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作为单一主体的网格化管理亟需向多元主体的网格化治理转变。网格化治理的实质,就是从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以党委领导、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与自下而上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管方法,已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海省西宁市、河北省定州市的网格化治理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对其实施途径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试图归纳出城市环境治理的法律机制,从而为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网格化治理机制主要依靠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具体步骤来实现,这些具体步骤分别是:规划设计、监测执行、协调指挥、反馈处理、考核评估。这些步骤的实施过程就是环境治理的过程,运用的是网格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体现网格化的治理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本文对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要通过加强环境立法、坚持联防联空、扩大公众参与来实现网格化治理在法律层面上的进一步实施。 环境网格化治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探求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尝试。为了使网格化治理能在环境治理领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现行环境立法,坚持联防联控,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未来,网格化治理将成为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常态化的治理模式,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轨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格化治理模式也将被运用于更多其他的领域。
【关键词】:环境治理 网格化 法律机制 联防联控 公众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3
- 第1章 引言13-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4-16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6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6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16-18
- 第2章 网格化治理理论与城市环境治理现状18-28
- 2.1 网格与网格化治理18-21
- 2.1.1 网格的概念18-19
- 2.1.2 国内外网格研究及应用现状19-20
- 2.1.3 网格化管理与网格化治理20-21
- 2.2 网格化治理的法理基础21-23
- 2.2.1 网格化治理的主体21
- 2.2.2 网格化治理的客体21-22
- 2.2.3 网格化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22-23
- 2.3 网格化治理的实施机制23-25
- 2.3.1 划分环境治理网格单元23
- 2.3.2 制定信息收集处理规范23-24
- 2.3.3 建设环境信息共享平台24
- 2.3.4 设立网格治理协调中心24
- 2.3.5 建立网格监督管理体系24-25
- 2.4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现状与困境25-27
- 2.4.1 执法权责划分不清25
- 2.4.2 环境治理手段单一25-26
- 2.4.3 环境治理力量薄弱26
- 2.4.4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26-27
- 2.5 小结27-28
- 第3章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实践与评价28-37
- 3.1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实践28-31
- 3.1.1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模式28-29
- 3.1.2 青海省西宁模式29-30
- 3.1.3 河北省定州模式30-31
- 3.2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实施途径分析31-34
- 3.2.1 合理划分网格范围31-32
- 3.2.2 明确环境监管责任32
- 3.2.3 建设信息共享平台32-33
- 3.2.4 采取多元治理手段33
- 3.2.5 建立考核监督机制33-34
- 3.2.6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34
- 3.3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实施效度评价34-36
- 3.3.1 政策措施的及时性34-35
- 3.3.2 技术手段的适切性35
- 3.3.3 组织体系的有序性35
- 3.3.4 保障体系的有效性35-36
- 3.4 小结36-37
- 第4章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37-45
- 4.1 推行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治意义37-39
- 4.1.1 提升了环境执法水平37-38
- 4.1.2 加快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转变38-39
- 4.1.3 促进环境法律法规有效实施39
- 4.2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的法律机制内容39-42
- 4.2.1 规划设计机制40
- 4.2.2 监测执行机制40-41
- 4.2.3 协调指挥机制41
- 4.2.4 反馈处理机制41-42
- 4.2.5 考核评估机制42
- 4.3 城市环境网格化治理机制的法律实现42-44
- 4.3.1 加强环境立法42-43
- 4.3.2 坚持联防联控43
- 4.3.3 扩大公众参与43-44
- 4.4 小结44-4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5.1 结论45
- 5.2 展望45-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燕;生态法律关系主体分析[J];法律适用;2003年04期
2 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年03期
3 韩笋生,余熙明,杨育军;EMAPS-GIS在新加坡公房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4 张晓文;;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探析[J];河北法学;2007年07期
5 龚强;;网格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续)[J];信息技术;2008年06期
6 宋国君;韩冬梅;王军霞;;完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机制的思路[J];环境保护;2010年13期
7 夏芸;网格的研究现状[J];科技广场;2005年10期
8 井西晓;;挑战与变革: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基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变革[J];理论探索;2013年01期
9 徐忠麟;方孝安;;环境执法机制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曹霞;张鸿飞;;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实践及其法治意义——基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的考察[J];中国环境法治;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1083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08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