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信托原则透视环境法之调整对象
本文关键词: 公共信托原则 环境法 调整对象 出处:《当代法学》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公共信托原则为视角,在对环境法调整对象诸学说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应为国家、公众与资源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构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社会公众尽管享有对环境资源的权利,但各个环境因素之间以至每个环境因素内部普遍存在的相互关联性决定了这一权利不能机械地分解而个别地行使。原因是,一方面环境资源权利如果分割行使极易破坏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这种关联性导致权利被侵害的主体范围必然是不特定的。因此国家受社会公众委托,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的过程中对资源的私人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使进行适当限制或引导,保障委托人即社会公众能够实现其对环境资源的应有权利。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trus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of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law adjust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object of the adjust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should be the state. A particular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owner or user of the resource. But the interrelatedness between and within each environmental factor determines that this right cannot be mechanically disintegrated and exercised individually. On the one hand, it is easy to destroy the releva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f the right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e exercised separat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cope of subjects whose rights are infringed by this kind of correlation must not be specific. Therefore, the country is entrusted by the public and developed i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tilization,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private ownership or right of use of resources is properly restricted or guided,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clients, that is, the public, can realize their due rights to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林;试论法律行为的性质和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2 吴真;;试论公共信托原则[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7期
3 钱水苗;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J];中国法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继光;;税收法律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强昌文;;法理学教改的基本思路——从素质教育谈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翟继光;;经济法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强昌文;范德安;;底线伦理与权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刘少军;;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实体正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8 王清平,段斌;企业会计涉假民事法律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郭哲;;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侯艳芳;;治理商业贿赂:深度、限度、力度与广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建泉;;刑事和解与公诉权浅论[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黄文艾;;检察机关派员列席审委会制度的反思与建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衣文静;;判决错误对诉讼与守法的激励机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戴激涛;;预算法:宪法之下的财政基本法——从预算法的修订说起[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王树义;汪再祥;;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彭涛;;公开还是不公开?——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的理解[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敏志;翁国民;;社会自治组织之生成及我国相关立法之完善——以贸易救济中的行业协会为视角[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10 杜万平;;解读生态法学[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凌艳;我国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思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侯成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参与·创新·推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郭琳;我国矿区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芳;我国经济性裁员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献斌;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魏衍亮,周艳霞;美国水权理论基础、制度安排对中国水权制度建设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2年04期
3 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杨 源;人与动物关系的法哲学思考[J];当代法学;2002年04期
5 于兴中;自然法学与法的神圣化和世俗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李爱年;环境保护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J];法学评论;2002年03期
7 郭红欣;环境保护法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兼与李爱年教授商榷[J];法学评论;2002年06期
8 冉昊;民事主体传统含义的法理辨析[J];江海学刊;1999年02期
9 刘文华;中国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纲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罗亚玲,汤剑波;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纪文;再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评“法只调整社会关系”的传统法观点[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4期
2 钱水苗;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J];中国法学;2003年03期
3 胡新建;;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再审视[J];商业时代;2010年34期
4 罗吉,李广兵,柯坚,吴志良;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J];法学评论;2002年03期
5 梅宏,郑艺群;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论战——第二届福州大学“东南法学论坛”综述[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梁剑琴;;关于形成一套科学的环境法调整方法的几点思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常纪文;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03期
8 孙晓东;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法理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蔡守秋;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J];现代法学;2001年04期
10 熊缨;苏志刚;;推动环境教育深入开展需要法制化的保障[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岚;;也谈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2 夏凌;;论环境法的体系——调整对象的视角[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3 俸俊玲;李文华;邵建忠;;浅论我国环境立法目的的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4 万劲波;;推进环境立法的综合化[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5 黄锡生;段小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历史性变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胡静;;环境安全和环境法的价值追求[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刘国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法体系创新[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8 陈泉生;宋婧;;论环境法的国家干预原则[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谢芳成;;环境法的价值取向——生态整体[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10 王晓辉;;瑞典的环境法实施机制及其借鉴意义[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林;环境法的施行需要环保理念支撑[N];检察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陈媛媛 丁品;好汉王灿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陈东;“地球代言人”王灿发与环保的半生缘[N];国际商报;2009年
4 邓海峰;环境法不能片面依赖行政强制机制[N];检察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张伟杰;以环境法保障生态发展[N];工人日报;2002年
6 韦文洁;河北东光“黑”湖十年[N];法制日报;2007年
7 记者 严运涛;“保湖法”15年屡提未立[N];湖北日报;2010年
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环境法的现代取向[N];光明日报;2004年
9 吴长军;经济法与环境法的平衡协调机制探究[N];国际商报;2009年
10 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肖剑鸣;为“人类中心主义”一辩[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军;环境教育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尹志军;美国环境法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肖洪;论刑法的调整对象[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王小钢;追寻中国环境法律发展之新理论[D];吉林大学;2008年
9 姜明;在华跨国公司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胡静;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梁剑琴;环境法调整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熊燕琼;项目融资环境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叶晨;中美矿山土地复垦立法的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赵传朋;论中国环境法的非法典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晓雷;论环境权[D];山东大学;2006年
7 徐凤侠;山东省循环经济立法结构模式和内容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姜津津;论环境法的区域控制原则[D];武汉大学;2004年
9 陈明;论污染者负担费用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王民海;中日环境法调整方法之比较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24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5246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