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邻避现象的法律防控
本文选题:邻避 切入点:城市化 出处:《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摘要】:邻避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棘手、复杂的问题。邻避现象的本质并非单纯的利益问题,它涉及公共决策时的民主程度,由此内含着权力与权利的博弈。化解邻避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决策者与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以预防矛盾激化为主。在参与决策意识觉醒、权利保护强化、依法治国战略深入推进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城市邻避问题进行防控的最理想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法律。唯由法律对邻避设施的决策、实施、补偿和救济进行科学的规范,邻避问题以及可能的邻避危机或冲突才能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
[Abstract]:Adjacent avoidance is a very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The essence of adjacent avoidance is not a simple problem of interests, it involves the degree of democracy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 which contains the game of power and right.The ke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is to establish a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ision makers and objects, and to prevent conflicts from intensify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wakening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dvancing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the most ideal and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roblems of urban neighborhood avoidance is the law.Only when the law regulates the decision, implementation, compensation and relief of adjacent facilities, can the problem of adjacent avoidance and possible neighbor avoid crisis or conflict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resolved.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佛保;郝前进;;美国处理邻避冲突的做法[J];城市问题;2013年06期
2 赵志勇;朱礼华;;环境邻避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吴永;;近代知识精英的“国民”话语及其政治维度刻画——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3 林兴初;;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演化及化解机制——基于台州市2005—2009年党政部门信访数据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林林;;法律文化生态:冲突与分化[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5 张志顺;王圣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冲突的两重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6 沈杰;;“仇富心理”何以可能——对北京市和杭州市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洪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J];长白学刊;2010年03期
8 张领;赵光勇;;农民外出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周自豪;张文彬;;公民社会与正确对待社会冲突[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秦德君;;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择定与集体行动——政治设计视野中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演进路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黄毅峰;;再论政府能力及其提升的路径选择——由转型期中国政府能力“怪像”现状引发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倪稼民;;制度安排公正与和谐社会[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6 林德山;;改良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几点认识[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艳东;;现代刑法的逻辑起点:社会应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8 林德山;;改良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几点认识[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德山;;欧洲社会民主党的平等观念及其变化[A];“公平、公正、平等: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冯钢;;房地产广告中的东西方文化呈现——成都房地产广告个案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都市、帝国与先知[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齐睿;我国征地冲突治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周健;制度与角色的互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研究的一个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杨亮;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韩平;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与政府管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甘茂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玉洁;“村民自治”背景下新疆村民对村干部满意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少敏;K市出租车罢驶危机管理案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戚本超;周达;;美国的城市环境管理及对北京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9年08期
2 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3 陆铭,陈钊,严冀;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4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5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6 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7 金太军;袁建军;;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彩波;张磊;;试析邻避冲突对政府的挑战——以环境正义为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8期
,本文编号:1720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2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