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法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04-14 09:09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 + 后京都时代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摘要】: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国际气候立法的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以及《哥本哈根协议》的出现,标志着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后京都时代"即将来临。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其能源法制在"后京都时代"面临着严峻挑战,急需从能源法制理念、能源管理体制、能源立法体系、能源法制具体制度、能源国际合作法制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调整和变革,以期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法制支持。
[Abstract]:From 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o the Kyoto Protocol,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legisl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nergy legal system of count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li Road Map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 mark the coming of a post-Kyoto era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As a major greenhouse gas emitter, China's energy legal system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e "post-Kyoto era".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include the concept of energy legal system, th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the energy legislative system, and the specific energy legal system.In order to provide leg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 China, the leg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ergy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adjusted and reform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 China.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制保障”(编号08JA82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2.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云;别涛;;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中国实施的法律保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杨泽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3 王瑞彬;;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4 孙磊;;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3期

5 何建坤;刘滨;王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吕学都;;巴厘会议对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影响[J];世界环境;2008年01期

7 刘东民;《京都议定书》对能源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影响及企业的战略回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5期

8 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马俊驹;龚向前;;论能源法的变革[J];中国法学;2007年03期

10 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磊;;能源安全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1期

2 王欢欢;;迎接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法的生态化(下)[J];节能与环保;2009年03期

3 王卉彤;;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支持体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4 ;Global Trend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Response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5 陈莉;张任国;李姜辉;;有效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持续发展[J];城市燃气;2010年09期

6 孙吉;;中国能源安全的立法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2期

7 冷罗生;;CDM项目值得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常杰;;生物质气化发电发展关键问题及前景展望[J];电力建设;2009年06期

9 吴智泉;周少祥;安连锁;史海林;;基于终端产品燃料单耗的节能减排评价体系[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10 金诗灿;舒先林;;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领导能源工作的理念及实践[J];党史文苑;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常文韬;包景岭;朱赛鸿;李燃;孙韬;;低碳生态住区熵分析及熵减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颖铭;;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国内法律问题初探[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孙法柏;刘明明;;论国际能源贸易中自由化原则之违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曾文革;张婷;;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法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晓露;杨柳;;清洁发展机制与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侯巍巍;马波;;中国未来制定石油储备法之立法理念的思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莫神星;;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10 徐寅杰;林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体系建设[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慧明;生态现代化与气候谈判[D];山东大学;2011年

3 管治国;日本参与国际环境制度的绩效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于荣泽;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程孟增;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昕;国际组织中的制度变化和制度适应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连勇;煤高温空气无焦油气化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丽;后京都气候变化协议的构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瑜艳;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立法中的分歧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振江;城市能源规划中建筑冷负荷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林峰;论《能源宪章条约》投资仲裁条款及对我国能源合作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徐楚锟;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冯骁;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D];兰州大学;2010年

7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陈文军;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数字化控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珏;应对气候变化在能源法中的制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维维;云南省重点行业清洁发展机制(CDM)能力建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丽;日本环境法的历史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曹云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安全[J];当代亚太;2000年09期

3 张波,陈晨,刘明利,陈藻;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01期

4 杨泽伟;论国际法上的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及其发展趋势[J];法商研究;2003年04期

5 于民;美国石油供需情况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1997年01期

6 卢向前 ,刘兵 ,朱跃中 ,雪桐;新形势下的美国能源发展战略[J];国际石油经济;1998年06期

7 张雷;论中国能源安全[J];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03期

8 韩立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能源合作的条件与前景[J];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06期

9 刘学成;非传统安全的基本特性及其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1期

10 谭成文,张翠霞;发达国家实施石油战略储备的做法[J];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莹;孙磊;;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年23期

2 谢,

本文编号:1748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48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