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环境法的本体初探

发布时间:2018-08-05 12:10
【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认为:法的本体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蕴藏在其中的法是法律的本质,法律是对法的表述。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本体论为思维进路,环境法的本体包括有限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实践。有限的物质世界是一个能量循环系统;人类经济活动主观上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能量输出换回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客观上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在人类经济活动实践中,受追求资源的主观愿望的驱使,人类忘记了世界的有限性这个客观前提,在自发而不自觉的状态下以无限的符号来表述有限的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客观层面由此发生分裂。有限的世界和无限的符号的矛盾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法产生的根源,也是我们研究环境法的起点。
[Abstract]: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holds that the Noumenon of law is the social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 in which the law is the essence of law and the law is the expression of law. Taking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w as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ontology of environmental law includes the limited material world and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limited physical world is an energy circulation system, and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exchange energ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subjectively through the energy output of the physical world in exchange for the resources needed for survival. In the practice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driven by the subjective desire to pursue resources, human beings forget the objective premi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world and express the limited world with infinite symbols under the spontaneous and unconsciously stat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of economic activity are thus divid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finite world and infinite symbol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oot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ou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aw.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涂勇律师事务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节水立法研究”(项目号:05JA820006) 2010年度“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招标课题“江苏沿海开发地方立法研究”(项目号:SFH2010A01)成果之一
【分类号】:D912.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熊伟;图书馆广义本体论导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体系的重建[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2 胡晓鹤,沈荣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郝立新,张伟;近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程;走出自我中心困境[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鹏;;公共性增进:《环境保护法》修改的一个基础导向[J];绿叶;2011年08期

2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戴茂华;吴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刘婷;;法律视域下经济制度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5 曹杰;;浅析环境侵权中的新型公平关系[J];环境科技;2011年S1期

6 孟祥周;陈玲;徐竟成;;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11年09期

7 彭立威;;法权意义上的生态人格[J];法学杂志;2011年07期

8 杨凯;熊勇;;论现代环境伦理的演进对环境法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何琴;;“河长制”的环境法思考[J];行政与法;2011年08期

10 乌韦·布劳洛克;孙静;;经济中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和经济意义[J];中德法学论坛;200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锡生;段小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历史性变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静;;环境安全和环境法的价值追求[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刘国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法体系创新[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4 周岚;;也谈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5 陈泉生;宋婧;;论环境法的国家干预原则[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6 谢芳成;;环境法的价值取向——生态整体[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7 屈振辉;;生态文明需要环境伦理与法制保障[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屈振辉;;生态文明需要环境伦理与法制保障[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王立;;入世后我国环境法二元发展方向的契合与重构[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10 成红;马小希;;环境法的法治保障——法律层次视角的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珂;“天”“地”“人”与人大的环境法[N];法制日报;2010年

2 江西省吉水县环保局 周力;环境法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N];中国环境报;2009年

3 陈东;“地球代言人”王灿发与环保的半生缘[N];国际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秋蕾;李干杰会见法国生态部部长[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金海统;是继续童话还是重回罗马[N];法制日报;2006年

6 金海统;环境立法:是继续“童话”还是重新自审?[N];检察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吴m#麓 童岱;PX项目成居民“眼中钉”:选址须科学[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汪劲 王社坤;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李明三;违规排污或按日计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郑晓波;企业违反环境法将被取消出口权[N];证券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军;环境教育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椒军;论公司的环境责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姜明;在华跨国公司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胡静;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9 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邓一峰;环境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燕琼;项目融资环境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郭晓雷;论环境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姜津津;论环境法的区域控制原则[D];武汉大学;2004年

4 陈明;论污染者负担费用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陈梦源;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完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萱;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困境及出路[D];清华大学;2003年

7 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伟;论环境法产生及发展的文明与文化背景[D];武汉大学;2005年

9 佘晓阳;论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10 林佩瑶;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的革新[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65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165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