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法制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8-08-16 12:04
【摘要】: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耗和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促使政府在2006年年初提出:希望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两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一成。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节能减排”。从节能减排工作的进程观之,虽然政府力度日益加大,亦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然而,当前的工作仍然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行政推动,依靠指标约束和财政投入,仍然带有浓厚的应急性和机制单一性的色彩。基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性和形势的严峻性,今后的工作理路应当着眼长远,综合调控,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社会大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Abstract]: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to save energy,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duce the emission of pollutants. China's rapid growth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oil dependence on foreign countries prompted the government in early 2006: the hope is that by 2010,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will be 20% lower than in 2005, and the emission of major pollutants will be reduced by 10%.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indicators is what we cal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proces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increasing,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some practical results. However, the current work i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inly by administrative means, relying on administrative impetus, relying on indicators and financial input, and still with a strong color of emergency and the singularity of mechanism. Based on the long-term nature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and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the future work should focus on the long-term,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policy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n urgent task at present. We should set up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save energy and reduce emission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society,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energy constraint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6;F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节能减排,我们应该做什么?[J];江淮法治;2007年17期

2 李亮明;古汉娜;高磊;;多管齐下监督 推动节能减排——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征访谈录[J];人民之声;2007年07期

3 周建杰;;农七师电力公司工会启动职工节能减排活动[J];兵团工运;2008年05期

4 张立新;;节能减排:能源大省的阵痛[J];领导之友;2008年02期

5 洪湖;黄玲;;珠江源头“减排”急——曲靖市节能减排情况调查[J];云南支部生活;2008年08期

6 龚卉卉;;“五小”其实并不小[J];工友;2008年08期

7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答记者问: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J];创造;2010年04期

8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通知[J];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10期

9 洪天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实现新发展[J];中国妇运;2011年01期

10 乌日图;;中国发展必须走能源资源节约型道路——对“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些思考[J];中国人大;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干大川;;从技术层面探讨热工工程及工业窑炉设计中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协调及处理[A];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度)工业炉窑技术改造与材料节能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0年

2 郑红玲;;关于推进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对策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减排成本分析[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苏福源;;节能减排,打造生态唐钢[A];2010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兴华;童国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减排[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康景隆;;浅析冷冻干燥系统的节能减排[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唐和雍;易红;;铸造生产线节能减排的对策和效果[A];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重庆铸造行业协会2010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乐芬;边浩;;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李石求;;浅谈传统齿轮制造业的节能减排[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康亮;成庆林;;“节能减排”——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论“节能减排”与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关系[A];2009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李晓红;发展新能源 节能减排应优先[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记者 刘传书;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论坛开幕[N];科技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魏建玲 实习记者 朱阳;经济危机下节能业找到发展新契机[N];国际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俊华 周迎久;能源发展要与减排紧密结合[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李将辉;技术创新是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关键[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孙勇;全面推进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N];经济日报;2009年

7 李志青;如何考量能源发展战略[N];解放日报;2010年

8 张芮;美英日德节能减排机制启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胡学萃;“第一”之辩后 节能减排力度不减[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记者 吴苡婷;挖掘中国节能减排潜力[N];上海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陆婕;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3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常军乾;我国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邓向辉;非洲能源国际竞争与中非能源合作[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林永居;造纸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岑;上海市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时倩瑶;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周广艳;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4 吴皓炜;中美低碳经济与减排战略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云飞;区域节能减排的系统分析与能耗结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磊;浅论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曹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晋伟;俄罗斯与欧盟能源管道合作与争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5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185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1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