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Qinghai Lake Basin has been deteriorated,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seriously damaged due to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reasons such as climate and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in Qinghai Lake basin, local legislatures and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have formulated some laws and regulations. However, due to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ects of th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y do not play their due effect.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nghai Lake basin, and analyze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is basin is not satisfactory, and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On the basis of perfecting the basic national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corresponding local environmental laws and regulations, scientific management, carrying ou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nstructing the legal barrier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Qinghai Lake basin with ecological values as the core are envisaged. It is expected to benefit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nghai Lake Basin.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922.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严厚福;;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确立——扩大“合法权益”的范围还是确立自然物的原告资格[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温志勇;;浅析公众参与环境决策[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孟婵娟;;试论我国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3 邸永召;;排污权交易及其配套制度思考[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陈真亮;;我国自然保护的规范和政策[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真;公共信托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伟芳;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夏凌;环境法的法典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任庆;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治礼;室内装修污染的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京星;环境税收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彭婷;论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薛洪涛;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能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5 齐海英;国际水道利用与保护的法律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D];外交学院;2007年
6 杨薇;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佳;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孙哲君;论环境法主体的扩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阳;环境标准制定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史玉成;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祖群,杨新军,赵荣;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2 唐立松,张佳宝,程心俊,高新莲,杜恩昊;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J];干旱区研究;2002年03期
3 张登山,武健伟,鲁瑞洁,赵延治,陈原;环青海湖区沙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3年04期
4 张登山,刘秋锋,鲁瑞洁,陈原;青海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5 刘进琪;王一博;程慧艳;;青海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6 杨开忠,许峰,权晓红;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原则与演进[J];人文地理;2001年04期
7 徐菲菲;万绪才;杨达源;;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8 冯宗炜,冯兆忠;青海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9 高小红,王一谋,冯毓荪,王建华,马安青;基于遥感与GIS的青海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驰;李杰;;中国北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示范工程简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2 席蓉;郝建锋;;植物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3 黄云;辛敏嘉;;生态整体主义伦理下法律转向之探析[J];求索;2011年07期
4 王大任;;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03期
5 贾丽;陆健健;;湿地生态系统的储水内涵及案例分析[J];湿地科学;2011年02期
6 李勇;李俊民;;安阳市生态安全评价[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岳懋;马倩;;从上海世博会看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1期
8 王黎娜;;西方生态主义微探[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9 谢传宁;;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关系[J];绿色科技;2011年07期
10 朴栋海;戴术霞;朴粉善;;浅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世武;拾兵;;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2 戴方喜;许文年;陈芳清;;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辉;刘忠辉;;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上的应用和发展[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任海;张倩媚;刘世忠;李跃林;申卫军;束文圣;谢振华;许明英;;用于屋顶绿化的生态系统箱的研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5 郭江涛;;西部大开发中改善沙漠生态系统的对策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黄国勤;祝志辉;;南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简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毕宝德;;城乡土地开发与生态系统建设[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袁绪英;;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与措施探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蔡国军;张仁陟;莫保儒;魏强;柴春山;于洪波;;安家沟流域3个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梁宝成;高芬;程伍群;;白洋淀湿地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湖泊健康与水生态修复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鑫焱;青海湖流域生态要综合治理[N];人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 利锋;青海湖景区科研保护“数字化”建设提速[N];青海日报;2011年
3 刘鑫焱;用十年时间为青海湖“疗伤”[N];西部时报;2008年
4 刘鑫焱;我国将投资十五亿治理青海湖[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康维海;中央新下拨1.5亿元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N];中国矿业报;2010年
6 记者 寇俊山;国家新增投资1.5亿元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N];青海日报;2010年
7 湿地通讯;湿地是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N];人民政协报;2005年
8 钱慰曾;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N];中国石油报;2005年
9 冯永锋;道路巨网:肢解生态系统的“杀手”?[N];西部时报;2009年
10 王微;肢解生态系统的“道路巨网”[N];上海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学忠;崇明东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风林;社区公园休闲生态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李其林;重庆市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胡顺军;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付瑶;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广琦;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芦苇与互花米草入侵的光合生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何伟添;澳门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宋兵;太湖渔业和环境的生态系统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爱国;中国西北干旱区额济纳盆地地质生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10 黄东卫;渤海赤潮生态系统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杰;面源污染控制的前置库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周积果;河流恢复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刘琼;生态道德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5年
4 付博;3S技术支持下的扎龙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世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皮红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及其恢复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红燕;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无定河、黄东海生态系统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江腊沙;青藏铁路唐拉段建设对高寒生态系统影响及恢复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张肃斌;河西走廊生态系统退化特征与恢复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冯存;开封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30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23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