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资源开发补偿法律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发布时间:2018-11-03 12:29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妨碍了资源地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资源开发补偿法律机制缺陷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资源开发补偿法律机制的措施和立法设想,以期弥补我国资源开发补偿法律机制的立法空白。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has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but also cause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to varying degrees. It has brought great negative effects to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perfect the legal mechanism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mpensation. be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nt legal mechanism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mpens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legislative ideas for perfecting the legal mechanism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mpensation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legislative gaps in the legal mechanism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mpensation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人民政府资助项目“资源开发补偿法律问题研究”资助
【分类号】:F124.5;D9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路卓铭;;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推进我国资源价格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2 何承耕;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理论研究述评[J];福建地理;2001年04期

3 路卓铭;;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推进我国资源价格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3期

4 熊鹰,王克林,汪朝辉;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J];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04期

5 王金洲,杨尧忠;矿产资源的耗竭补偿原理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2年03期

6 袭燕燕;李晓妹;李慧;;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案[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08期

7 龙如银;资源外部性与矿业城市补偿机制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5年03期

8 王庆礼,邓红兵,钱俊生;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9 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自然资源价值的缺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忍丽;;西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路卓铭;;积极推进我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J];红旗文稿;2007年10期

3 宋绍军;;资源型地区水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调查——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10年11期

4 周振华;;论开发攀西地区丰富资源的战略意义和启动对策[J];大自然探索;1991年03期

5 王素芬;刘法贞;刘德运;;黄河故道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1期

6 葛敬炳;陆林;;延边冰雪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苏迅;;资源贫困:现象、原因与补偿[J];中国矿业;2007年10期

8 刘学渊;苏显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汉中绿色农业助农增收[J];华夏星火;2008年04期

9 刘佳;朱罗敬;胡玉华;;长株潭城市群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切实搞好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J];能源基地建设;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迅;;资源贫困与补偿机制研究[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成升魁;苏筠;;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消除贫困[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曾从盛;;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郑群明;吴楚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韵类型及开发方向[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5 陈勇;;革命老区图书馆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A];拓展与深化——全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荡;;牡丹资源开发比较研究——以洛阳、菏泽为例[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蒋江波;;南沙(西沙)资源开发与环境调查之我见[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金海龙;许豫东;;新疆博斯腾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田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郑存江;;生物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珍;建立煤炭等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记者 杨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N];四川政协报;2008年

3 李亮 廖运正;宣汉县政协支招 建立资源开发地补偿机制[N];四川政协报;2008年

4 刘道友;建立资源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山西日报;2005年

5 记者 明慧;京津承水资源补偿机制提上议程[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田生;补偿机制能否拯救西部生态[N];西部时报;2005年

7 省政协委员 刘道友;建立煤炭开采环境生态补偿机制[N];山西日报;2005年

8 高立洪;生态保护呼唤补偿机制[N];中国水利报;2005年

9 来建强;水资源保护:福建泉州推行“上下游补偿机制”[N];经济参考报;2007年

10 中共楚雄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 夜礼斌;加快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促进彝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志;资源型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春玲;水资源恢复的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年

3 夏忠;考虑冲突、补偿和风险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陈厚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陷阱”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杨宏忠;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劳赛夫;布隆迪共和国微水能资源开发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骆华松;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一容;基于制度短板的生态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杨曼利;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彭明勇;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对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晶;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5 曹颖;我国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化战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6 格日乐图;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海霞;明星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佟冶;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梁军;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艳;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7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307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e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