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理论视阈下环境法上“生态人”模式之型构
[Abstract]: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as the basic symbol, the ecological age has arrived, which advocates an ecological mode of production, takes ecological ethics as the moral standard and takes green technology as the carri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age to the law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leads to the overall reform of the law. It is imperative to shape the ecological law and to create a brand new image of the human be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rational "ecological man". Law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text form of social contract in a broad sense. The hypothesis of subject under different contract theory is different, so we need to use the evolution of the hypothesis of subject of contract theory as a clue. From the meta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leve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 of "ecological man", which first shapes an abstract and ideal type of "ecological man", and then restores an "ecological man" who lives in the real world. The ultimate aim i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法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律系;
【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04SFB101) 茂名市法制研究学会项目(MMFX002)
【分类号】:D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贤静;;生态人的理论蕴涵及其对环境法的意义[J];法学评论;2010年04期
2 郑云瑞;古典契约理论的法哲学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3期
3 刘颖;从身份到契约与从契约到身份——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模式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胡光志;;通向人性的复兴与和谐之路——民法与经济法本质的另一种解读[J];现代法学;2007年02期
5 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J];中国法学;2009年02期
6 董保华,周开畅;也谈“从契约到身份”——对第三法域的探索[J];浙江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D];福州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孙泳;;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及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乔刚;;我国森林资源利益公平分享法律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张辉;跨国公司环境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赵子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初探[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王佳慧;;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7 张小军;;论环境参与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8 姬德峰;;论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节能与环保;2008年06期
9 周刚志;李中平;;论行政法治文明的构成要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屈振辉;;法域变迁的人性诠释[J];边缘法学论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树义;汪再祥;;中国环境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王广涛;;对环境行政合同制度的再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林纯青;;论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性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毛涛;;我国水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泉生;郑艺群;;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何晓榕;陈泉生;;从“生态人”视角探悉环境权理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焦艳鹏;;环境犯罪概念的再定义——兼论环境犯罪法律关系的构建基点[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泉生;何晓榕;;生态人与法的价值变迁[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何晓榕;;生态法上的人[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孟才;中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优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胡全柱;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范春芳;少数民族药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黄忠;无效法律行为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何君;行政行为实行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庄敬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杨晓玲;行政登记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杨科雄;行政行为效力来源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巧华;论美国《环境—行为》杂志环境保护研究主题的扩展[D];东北大学;2008年
2 张e,
本文编号:2346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34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