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5 17:45
【摘要】: 能源问题是关系各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强能源方面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储备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国际能源贸易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正努力加入其中并试图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政府层面,表现为与其他能源出口大国签订政府间能源合作协议;而在企业层面,则突出表现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在海外能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大规模并购。 然而由于能源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各国在海外能源的开发中争夺异常激烈,因此有必要完善和发展现有的能源的国际合作体制。目前的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分为国际性和区域性的法律合作机制,前者以欧佩克组织(OPEC)、国际能源署(IEA)、能源宪章会议(ECT)的组织和协定为基础;后者则表现为区域内的合作,如欧盟的能源合作机制以及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下的能源合作。目前,两个层面上的能源合作制度均存在不完善之处。而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尤其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作为新兴的能源消费大国,应当在国际能源合作领域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而系统的研究现有制度的优劣,则可以确保在未来可能形成的全球性的能源合作法律机制中,中国能够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和优势。 在引言中,笔者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出发点予以交代,并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指出中外学者在国际能源合作法律机制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说明本选题的重要性;接下来,笔者将介绍本文的写作和分析方法,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对能源的国际合作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概述,先界定能源国际合作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分析能源国际合作的历史演进过程,指出当前合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二章,对全球和区域的主要的能源国际合作组织及相应的法律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并以上述组织现行的制度为切入点,分析总结能源国际合作法律上的特点。 第三章,探讨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能源法律合作问题。鉴于当今贸易和投资上的能源合作问题主要是在WTO多边法律框架下进行,本章将以GATT体制下贸易谈判中与能源相关的议题作为起点,并进一步分析现行WTO法律体系中关于能源与贸易结合的相关条款和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能源合作问题中的功能。 第四章,探讨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现状与未来的制度构建。中国必须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在多边层面与OPEC、国际能源机构、八国集团等仅仅建立了对话机制,法律意义上的合作尚不存在。在区域层面,除了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双边合作取得较大突破外,在区域多边合作尚处于研究阶段;与东盟的能源合作,也主要是通过双边合作,多边法律合作仍需时日。中国应当推动能源合作从区域走向全球。 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中心观点进行了总结:能源国际法律合作,应当着眼于从双边和区域层面加以推动从而最终实现类似于WTO的能源合作组织和相应的法律机制的建立。中国应当在此过程中坚持能源主权等原则,加以推动,从而充分维护中国未来的石油安全和国家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荣生;;直面能源安全的中国石油[J];前进论坛;2006年02期

2 于小川;李锦;;中国能源化学工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隆重召开[J];当代矿工;2007年02期

3 林晶;;美国新能源“航母法”启示下的中国能源政策之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4 李格琴;;中国能源外交的新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世界;2008年03期

5 李意;;从海湾安全局势看中国的能源外交[J];西亚非洲;2008年07期

6 周术情;;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非洲司令部生存困境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赵永金,张波,王凤杰,郭振友,王春燕;工会——我们的家[J];当代矿工;2004年01期

8 杜祥琬;;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求是;2006年22期

9 张维炜;;能源体制:改革何时“拨云见日”[J];中国人大;2010年08期

10 约阿基姆·诺克威斯特;高燕;;谁来控制中国工业能源的发展以及如何控制?[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惠;;加入WTO后的中国能源工业发展战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杨敏英;;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挑战[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曾少军;;转型时期的中国能源外交策略[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讨论稿)[A];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暨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交流会大会文集[C];2010年

5 千怀遂;袁顺全;;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和气候的关系及其变化[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韩可琦;王玉浚;;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与发展趋势[A];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营波;;统筹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大协调策略——现实努力与未来要求的系统化运作[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成新;蒋红花;王格芳;周玉杰;;山东省能源供求预测与集约利用对策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9 ;中国能源研究会贺信[A];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工——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C];2002年

10 计育根;;上海高层建筑和能源发展及空调用能结构概况[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伟;能源发展千斤之鼎,谁来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明;破能源难题 工程院问计“节能优先控制总量”[N];中国工业报;2011年

3 周勇刚;BP高官忠告中国[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王敏;新能源发展面临四大困难[N];中国企业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苏南;中俄能源合作将开启新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满怀;江苏要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头羊”[N];江苏科技报;2007年

7 刘爽邋王晶;节约优先 多元发展 保护环境[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院士 谢克昌;科学合理 未雨绸缪[N];科技日报;2011年

9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院士 谢克昌;科学合理未雨绸缪[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孙宗胜;能源发展应锁定清洁项目[N];中国矿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军乾;我国能源安全评价体系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邓向辉;非洲能源国际竞争与中非能源合作[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任静;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炳轩;韩国的能源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芳;基于3E协调的能源发展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周剑;辽宁省中长期能源供需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富锃;中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久佳;美国能源支持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黄静;西部地区能源可持续发展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磊;浅论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陈文锴;中印能源合作的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晋伟;俄罗斯与欧盟能源管道合作与争议[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志浩;中国—巴西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贾艳萍;普京时代以来的俄罗斯能源外交[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健;中蒙能源合作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宋莹莹;21世纪初中日能源合作关系发展浅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6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556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