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6-10 20:20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展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中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针对生态文明发展进行了规划。纲要中的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均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我国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三个方面,即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三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法制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法律制度作为一种保驾护航的手段,如何加强并完善法律制度是首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生态文明法制完善为大背景,重点论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首先探究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法理基础,并认为正确合理的法理基础是法制建设的必要保证,从而有利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其次对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总结,从中探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在以上的基础上,从构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需要出发,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 法制建设 现状与成因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0
- 1.1.1 选题的提出9
- 1.1.2 选题的学术意义9-10
- 1.1.3 选题的应用意义10
- 1.2 相关研究综述10-13
- 1.2.1 法理理论研究综述10-11
- 1.2.2 实证研究综述11-12
- 1.2.3 关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研究综述12
- 1.2.4 对已有研究的简短评论12-13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13-14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13
- 1.3.2 本文研究的内容13-14
- 1.3.3 本文研究的方法14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14-16
- 1.4.1 生态文明的概念14
- 1.4.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概念14-16
- 2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法理基础16-29
- 2.1 法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一般性法理基础16-22
- 2.1.1 秩序16-17
- 2.1.2 正义17-21
- 2.1.3 法律制度中秩序与正义的关系21-22
- 2.2 生态文明下法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特殊性法理基础22-29
- 2.2.1 坚持价值观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变22-24
- 2.2.2 坚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24-27
- 2.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7-29
- 3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29-37
- 3.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立法与司法现状29-31
- 3.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31-33
- 3.2.1 具备环保常识,但法律知识欠缺31
- 3.2.2 具备环保意识,但行为上表现不明显31-32
- 3.2.3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受到激发的渠道不是很多32
- 3.2.4 公众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了解太少32-33
- 3.2.5 公众对参与环保的环境听证会制度了解不多33
- 3.2.6 公众的环保个人责任心不强33
- 3.3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33-37
- 3.3.1 在立法中过于抽象,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33-34
- 3.3.2 公众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参与程度不高34-35
- 3.3.3 公众生态意识淡薄35
- 3.3.4 我国环境保护中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发挥较小35-37
- 4 构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37-53
- 4.1 确立环境权的宪法保障制度37
- 4.2 建立公众环境情况知情制度37-42
- 4.3 健全公众环境决策参与制度42-44
- 4.4 确立公众环境执法监督制度44-45
- 4.5 明确具体的公众举报环境违法奖励制度45
- 4.6 建立并健全公众环境司法诉讼制度45-47
- 4.7 明确政府、企业及社区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的引导制度47-50
- 4.7.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48
- 4.7.2 发挥企业引导作用48-49
- 4.7.3 发挥社区引导作用49-50
- 4.8 建立维护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法律制度50-53
- 5 结束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7-58
- 附录 B: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调查问卷58-63
- 附录 C:调查问卷分析表63-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萍;陈雅芝;;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陈泉生;;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建设[J];法学论坛;2007年01期
3 谷德近;;再论环境权的性质[J];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4 朱谦;;环境民主权利构造的价值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5期
5 杨静;魏迪;;论环境权的公法保障(二)[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侯怀霞;;论人权法上的环境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高清;;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理学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06期
8 徐岩;;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饶世权;饶艾;;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概念、主体与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史玉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祚来;[N];广州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红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9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43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