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侵权是一种对社会性权益的严重侵害,故对大规模受害人的救济问题也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显现出社会化的倾向。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经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方面迈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步伐,对经济发展和公民私权利的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同国外的相关立法相比已属滞后。“没有救济的权利即非权利”,为了维护受害人的权利,同时实现社会的整体效益,通过设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损害赔偿基金以及国家支付等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除去引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基本理论。在分析环境侵权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环境损害赔偿的原则和范围。通过分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缘起,进而界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概念,即将环境侵权产生的损害视为社会损害,通过相应制度的设立,由有产生环境侵权之虞的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承担应由加害人负担的损失,从而给予受害人及时有效救济的制度。同时指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在当加害人无力救济、拒绝救济乃至加害人不能确定或是因法定事由免责时彰显其向受害人提供及时有效救济的功能。 本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理论基础。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是对义与利协调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企业通过对其成本的利益衡量是该制度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法学角度分析,只有平衡各种冲突的权利,才能实现法律公平和正义这一基本价值;同时,权利需要救济的法理使得受害者利益的损害应当获得必要的救济,从而实现法律对道德的回应。 本文第三部分是他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比较分析。通过对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相关制度及理论的考察,本部分比较了日本、德国、瑞典、美国以及新西兰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上的实践,分析了日本的公害救济制度,瑞典的环境损害保险制度,美国的责任保险、财务担保制度和超级基金以及新西兰的《意外伤害法》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问题上的意义。 本文第四部分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建构。通过剖析我国现有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指出应在宪法、民法、环境保护法等层面完
【关键词】:环境侵权 损害赔偿 社会化 制度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12.6;D9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2
-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基本理论12-20
- 1.1 环境侵权与环境侵权损害赔偿12-15
- 1.1.1 环境侵权12-14
- 1.1.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14-15
- 1.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概览15-20
- 1.2.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缘起15-17
- 1.2.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概念界定17-18
- 1.2.3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功能18-20
- 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理论基础20-28
- 2.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伦理学分析20-22
- 2.1.1 义与利的冲突与协调20-21
- 2.1.2 企业的社会责任21-22
- 2.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2-23
- 2.2.1 环境的外部性22
- 2.2.2 企业成本的利益衡量22-23
- 2.3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法学理论分析23-28
- 2.3.1 正义与公平23-24
- 2.3.2 权利冲突与利益衡量24-25
- 2.3.3 法律对道德的回应25-26
- 2.3.4 权利需要救济26-28
- 3 他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比较分析28-35
- 3.1 日本的公害救济制度28-29
- 3.1.1 无过错责任的确立28
- 3.1.2 因果关系的证明:因果关系的盖然性理论28-29
- 3.1.3 受害人的救济制度: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29
- 3.2 德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29-31
- 3.2.1 无过错责任与因果关系的推定29-30
- 3.2.2 损害赔偿的范围与限额30
- 3.2.3 损害赔偿保障制度:责任保险与财产担保30-31
- 3.3 瑞典的环境损害保险制度31
- 3.4 美国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31-34
- 3.4.1 严格责任的确立31-32
- 3.4.2 “推定当事人”与“泛行业责任”32
- 3.4.3 因果关系推定中的优势证据说32
- 3.4.4 责任保险与财务担保制度32-33
- 3.4.5 超级基金33-34
- 3.5 新西兰的意外事故补偿制度34-35
- 4 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构建35-47
- 4.1 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之缺陷35-37
- 4.1.1 “行为违法性”的认知混乱: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冲突35
- 4.1.2 举证责任倒置的操作难题:因果关系推定理论的多重选择35-36
- 4.1.3 损害赔偿的获得:救济途径的不完整36-37
- 4.2 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背景制度完善37-40
- 4.2.1 宪法层面:公民环境权的明确界定37-38
- 4.2.2 民法层面: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理论的更新38-39
- 4.2.3 环境保护法层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执法权的加强39-40
- 4.3 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具体建构40-47
- 4.3.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41-43
- 4.3.2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基金43-45
- 4.3.3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国家给付45-47
- 5 结语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3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2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52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的教材52-53
- 独创性声明53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珂,杨子蛟;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综合协调机制[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2 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3 吕芳芳;吴安静;;浅析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4 闫向荣,黄庆明;中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体制比较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晋海,张达辛;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浅探[J];环境导报;1998年06期
6 吴卫星;我国环境侵权的立法缺陷与完善对策[J];环境导报;1998年02期
7 赫青,曹立波;对环境侵权救济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2年05期
8 郭同峰;论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段秀燕;环境侵权公诉制度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10 金临;论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J];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蕾;;环境侵权案件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屹立;邵同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武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之特殊性[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罗世荣;于春方;于剑峰;;环境公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刍议[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5 罗世荣;于春方;于剑峰;;环境公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刍议[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6 廖华如;;从一起事故处理谈当前矛盾大调处工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7 兰希;;论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低标准证明[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孙玉荣;;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蒋亚娟;赵君;;论大规模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实现[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10 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案件中的热点问题探讨[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海岚;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赔偿法律缺位[N];法制日报;2005年
3 金同友 朱先明 龚晓武;法官巧断渔业损害赔偿案[N];江苏经济报;2004年
4 李晨光 崔占魁;工伤赔偿与雇佣损害赔偿浅析[N];中国贸易报;2006年
5 张苏燕 陆启萍;对医学美容损害赔偿问题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4年
6 阳贤文;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理依据[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刘伟炜;离婚诉讼中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时应注意的问题[N];江苏经济报;2007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之功能定位[N];法制日报;2009年
9 尚婀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科学确定的追求[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杨金书;实施家庭暴力被判损害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王亚男;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杨少南;证券侵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马宁;医疗侵权责任论[D];吉林大学;2007年
7 覃华平;1952年罗马公约现代化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戴谋富;建筑师专家责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王云波;我国医疗损害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10 杨朝霞;环境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文;环境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郝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3 张志文;环境侵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沫;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D];湘潭大学;2007年
5 张军立;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辉;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方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7 陈屹立;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的经济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陈雪婷;中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相关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印卫东;论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D];河海大学;2004年
10 隋艳宏;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27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527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