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9:31
本文关键词: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在我国,碳标签仍属于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在国际社会中却不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绿色产品和服务采取管理认证体系,已经有包括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为主的超过10个国家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产品的管理认证体制。碳标签因此应运而生。碳标签是生产者用于向消费者阐明产品或服务在单位经济周期内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的证明标签。通过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碳标签的标注用以向消费者明示产品和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树立起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理念并且引导全球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共存互盈,促进低碳环保经济体系的建立。碳标签制度不仅有助于促使经营方积极节能减排,促进技术更新,创新生产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国家主要适用碳标签制度可分为强制性碳标签制度与自愿性碳标签制度。前者为商品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以碳标签作为商品进口的准入标准。后者则不是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强制性碳标签制度逐渐成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出口标准。本文总共分为四大部分。意在分析国际社会现有的碳标签制度的同时根据我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提出我国在建立碳标签制度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并总结具体意见形成基础模式。第一部分阐述什么是碳标签,分析了碳标签的实际意义、碳标签的法律基础关系和其法律制度实行的法理基础。其中法律关系从主体、客体、法律内容三方面进行剖析。法理基础从公民环境知情权、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行展开。第二部分首先分别阐述了英、法、美、日四个发达国家的碳标签法律制度,而后对上述四个发达国家的碳标签法律制度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国碳标签的效力存在不同模式、覆盖范围循序渐进扩大、标准制定机构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第三部分尝试性的提出了碳标签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包括鼓励消费者参与环境监督与扩大全社会参与方式的必要性、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必要性、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监督以及提高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必要性;可行性包括立法支持上的可行性、我国国情与政策支持上的可行性以及我国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最后一部分在全面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合理设想,其中包括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分级标准、调整范围等;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构建方式:碳标签的认证规范应分为地方机构的初次认证程序和增项认证程序以及国家级评审委员会的复核程序和核准程序,同时碳标签的信息含量也是法律制度中应当规定的部分;文章最后探究了如何健全碳标签实施制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建立碳标签审查与监督部门、建立专门的检测机构、构建行业协会等。
【关键词】:碳标签 碳足迹 低碳经济 环境知情权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序言10-11
- 一、碳标签的基本理论11-14
- (一) 碳标签的概念11
- (二) 碳标签的法律关系11-12
- 1. 碳标签法律关系的主体11-12
- 2. 碳标签法律关系的客体12
- 3. 碳标签法律关系的内容12
- (三) 碳标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12-14
- 1. 公民环境知情权理论12-13
- 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13
- 3. 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13-14
- 二、域外碳标签法律制度及评价14-19
- (一) 域外碳标签法律制度14-17
- 1. 英国碳标签法律制度14-15
- 2. 法国碳标签法律制度15-16
- 3. 美国碳标签法律制度16-17
- 4. 日本碳标签法律制度17
- (二) 对域外碳标签法律制度的评价17-19
- 1. 碳标签效力存在不同模式17-18
- 2. 碳标签制度的覆盖范围都在循序渐进扩大18
- 3. 碳标签标准的制定机构不尽相同18
- 4. 碳标签制度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18-19
- 三、构建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24
- (一) 构建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必要性19-21
- 1. 是拓宽我国公民环境参与渠道的重要保障19
- 2. 是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基础条件19-20
- 3. 能够弥补我国环境法制的缺陷20
- 4. 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20-21
- (二) 构建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可行性21-24
- 1. 法律依据21-22
- 2. 政策可行性22-23
- 3. 社会条件可行性23-24
- 四、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构建24-29
- (一) 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24
- (二) 我国碳标签的范围与标准的确定24-26
- 1. 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实施范围25
- 2. 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区别性标准25-26
- (三) 碳标签认证的规范26
- 1. 地方机构的初次认证程序和增项程序26
- 2. 国家机构的复核程序和核准加贴碳标签程序26
- (四) 碳标签法律制度中的碳标签信息含量26-27
- (五) 建立健全碳标签监管制度27-29
- 1. 碳标签评审委员会27
- 2. 专门的碳标签第三方检测机构27-28
- 3. 碳标签行业自律协会28-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2
- 致谢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剑波;丁子格;任亚运;;发达国家碳标签发展实践[J];世界农业;2015年09期
2 裘晓东;;碳标签及发展现状[J];节能与环保;2011年09期
3 沈木珠;;低碳壁垒的法律分析与应对思考[J];法学杂志;2011年07期
4 余运俊;王润;孙艳伟;刘文娟;庄小四;;建立中国碳标签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5 胡莹菲;王润;余运俊;;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531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53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