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5:24
本文关键词: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研究
【摘要】:海洋——蓝色的聚宝盆,为人类储备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人类探索的空间也已经扩展到了辽阔的海洋,并逐步从沿海大陆架拓展到深海区,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球四大洋总面积约3.63亿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的71%,这片蔚蓝的海域已经脏乱不堪,危机人类健康的奇异疾病也接踵而至,这引起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在LAMER海蓝之谜和世界海洋保护组织的共同推动下,联合国于2009年确定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我国学者也本着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根本原则,对海洋环境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在海洋保护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法律为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几个部分。 第二章,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理论依据。包括三个部分,即介绍并分析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念和属性;提出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并较为深入的分析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我国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现状及问题。包括三个部分,即我国大陆包括香港、台湾的相关立法;我国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现状和我国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比较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方面介绍了国际及各个国家的相关立法;另一方面,我国对国际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的借鉴。 第五章,我国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的完善。具体完善措施包括五个部分,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公众全过程参与制度;完善环保NGO组织的参与机制;完善公民环境诉讼权。
【关键词】:公众参与 海洋环境 污染防治 法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2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2-13
- 1.4 创新之处13-14
- 第2章 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理论14-24
- 2.1 公众参与概述14-15
- 2.1.1 公众参与的概念14-15
- 2.1.2 公众参与的属性15
- 2.2 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必要性15-19
- 2.2.1 海洋环境污染的特征15-17
- 2.2.2 海洋污染防治的类型17-18
- 2.2.3 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必要性18-19
- 2.3 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理论依据19-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我国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现状及问题24-33
- 3.1 我国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立法24-27
- 3.1.1 我国大陆地区相关立法24-25
- 3.1.2 台湾地区相关立法25-26
- 3.1.3 香港地区相关立法26-27
- 3.2 我国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7-32
- 3.2.1 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立法不足27-28
- 3.2.2 公众海洋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薄弱28-29
- 3.2.3 非政府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29-30
- 3.2.4 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30-31
- 3.2.5 缺少公众参与的补偿救济机制31-32
- 3.3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比较研究33-39
- 4.1 各国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立法及现状33-35
- 4.1.1 国际法33-34
- 4.1.2 美国34-35
- 4.1.3 加拿大35
- 4.2 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比较和借鉴35-38
- 4.2.1 我国与国外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的比较研究35-37
- 4.2.2 国外公众参与海洋污染防治对我国的借鉴37-38
- 4.3 本章小结38-39
- 第5章 我国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的完善39-50
- 5.1 完善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39-42
- 5.2 健全海洋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制度42-43
- 5.3 健全公众全过程参与制度43-47
- 5.3.1 公众的界定与遴选机制44
- 5.3.2 实现参与方式多样化44-45
- 5.3.3 建立对公民的激励机制45-46
- 5.3.4 提高公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46-47
- 5.4 完善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机制47
- 5.5 完善公民环境诉讼权47-49
- 5.6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远;;论环境权诉讼——通过私人诉讼维护环境公益[J];比较法研究;2008年03期
2 吴真;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法理念——从公众参与制度出发的考察[J];当代法学;2005年04期
3 罗丽;;日本环境权理论和实践的新展开[J];当代法学;2007年03期
4 于群;余晓岚;;论环境权的行政法保护[J];当代法学;2008年04期
5 吴真;;企业环境责任制度体系之重建——以循环经济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8年05期
6 姜明安;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参与[J];法商研究;2004年03期
7 吕忠梅;;监管环境监管者:立法缺失及制度构建[J];法商研究;2009年05期
8 张晓文;;我国环境权实现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杂志;2008年04期
9 王彬辉;董伟;郑玉梅;;欧盟与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比较[J];法学杂志;2010年07期
10 张晓文;;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612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61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