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 大气污染 联防联控 法律问题 法律对策
【摘要】:近年来,重污染天气在全国大范围持续发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并造成严重财产损失,京津冀区域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廊坊、保定、唐山等城市一度成为焦点城市,在近几年的全国空气污染排行榜中污染严重的前十名城市中,有近一半的城市是京津冀区域的城市。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气污染治理与保护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之一,而严峻的大气污染现状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成为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周围环境,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市民意识到自己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享有呼吸健康空气的权利,人民对自己环境权利的呼吁之声,使得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更具有迫切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加剧,政府间加强了合作,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应对酸雨、灰霾天气、细颗粒物和臭氧超标等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还公民蓝天白云,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为了促进联防联控机制的实行,国家颁布了系列法规、政策,但这些法规、政策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保障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实行。就目前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些政策法规在以大型活动为主的短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联防联控却始终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这使得该机制在治理大气污染中只能发挥短期作用。从国内外的治污实践来看,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是治理复合性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在京津冀区域雾霾污染严重的情形下,有必要探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京津冀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根据联防联控在京津冀区域以及全国的实施状况来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法律规范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仍然是一个空白,随着这一机制的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与完善建议,但不得不说这项机制的理论研究还比较零散,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也还在试点阶段。环境保护法是一门综合性法律,是一门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结合的学科,要想让联防联控机制有效的运转起来,必须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与社会多部门联合起来,集群众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各省市之间,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也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区域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谋求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是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核心,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应以这五个“统一”为指导,保证联防联控是在统筹区域整体大气污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实施。法律的缺失是联防联控机制不能长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联防联控需要调动各省市、各部门的共同力量,但是,法律的缺失造成有些部门、单位或个人无法具体落实各自的治理工作,使得联防联控机制进展艰难,只有完善法律制度,在法律中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规范好相关配套机制的实施,使联防联控的各项实施工作都有法律武器为其保驾护航。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简单阐述了选题背景,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说明了该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着重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开始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从大气污染破坏的环境原理出发,分析出现大气污染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则从国内外的实践出发,总结国外成功经验,找出国内不能取得长效发展的原因,通过综合国内外共同有益经验,为我国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提供指引;第四部分在前边理论渊源与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实施联防联控的必要性,并分析这些必要性,以说服读者;第五部分则是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出对策,希望自己能够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京津冀 大气污染 联防联控 法律问题 法律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4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4 创新点13-14
- 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概述14-19
- 2.1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基本概念的界定14-16
- 2.1.1 环境法中区域的界定14-15
- 2.1.2 大气污染的含义及特点15
- 2.1.3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基本内涵15-16
- 2.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16-19
- 2.2.1 区域公共品理论16
- 2.2.2 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理论16-17
- 2.2.3 公地悲剧理论17-19
- 3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19-27
- 3.1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性19-21
- 3.1.1 大气污染的流动性、区域性19-20
- 3.1.2 防治区域雾霾污染的根本性需要20
- 3.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20-21
- 3.2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可行性21-27
- 3.2.1 国外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举措21-24
- 3.2.2 国内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有益探索24-27
- 4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面临的法律问题27-33
- 4.1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保障措施不足27-29
- 4.1.1 联防联控立法不足27-28
- 4.1.2 联防联控部门间统一执法不足28-29
- 4.2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29-30
- 4.2.1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利益补偿机制缺失29
- 4.2.2 经济激励机制不健全29-30
- 4.3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主体不明晰30-33
- 4.3.1 污染主体不明晰30-31
- 4.3.2 责任主体不明晰31
- 4.3.3 监督主体不明晰31-33
- 5 京津冀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法律对策33-43
- 5.1 完善法律保障措施33-36
- 5.1.1 进行区域立法33-35
- 5.1.2 加强京津冀区域统一执法建设35-36
- 5.2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36-40
- 5.2.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36-38
- 5.2.2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38-40
- 5.3 明晰主体及其责任40-43
- 5.3.1 主体合理分配义务40
- 5.3.2 区域合理分配责任40-41
- 5.3.3 合理衔接监督责任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瑜;;预计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农业部要求——联防联控保障水稻生产安全[J];农药市场信息;2012年05期
2 张国兴;;联防联控刍议[J];环境教育;2013年10期
3 ;联防联控针对哪些区域?[J];环境经济;2014年07期
4 ;十一个省市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J];时代主人;2009年12期
5 牛桂敏;;京津冀联手治霾需系统深化联防联控机制[J];环境保护;2014年16期
6 ;Buzz[J];21世纪商业评论;2014年05期
7 柴发合;云雅如;王淑兰;;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04期
8 ;老科协助力治理雾霾——“联防联控PM2.5的对策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召开第六次调研座谈会[J];今日科苑;2014年01期
9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J];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15期
10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方案和郑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奖惩暂行办法的通知[J];郑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朝能;宁平;黄顶强;邱飞;;滇中产业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探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确保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行[N];吉林日报;2009年
2 记者 周洁;我省八部门建联防联控机制[N];河北日报;2013年
3 记者 胡德荣 陈瑾 特约记者 朱海东;沪苏浙皖疫情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N];健康报;2013年
4 民盟河北省直工委 张国兴;污染联防联控应协商共赢[N];人民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郭晓宇;联防联控机制经受疫情实战检验[N];法制日报;2009年
6 记者晓勇;安排部署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N];西藏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春昌;明确职责 形成联防联控防范应对格局[N];天水日报;2009年
8 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向清;我省制定交通工具联防联控方案[N];湖北日报;2009年
9 记者 林妍;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联防联控[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 通讯员 黄梅;太仓口建立联防联控机制[N];苏州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韩园园;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郑冬;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刘聪佳;我国雾霾污染联防联控法律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陈云俊;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李征;北京市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7 任丽丹;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路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8 郑俪丹;首都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9 赫洁;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中VOCs的控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蔡秀锦;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9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68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