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
发布时间:2017-08-29 16:10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气候与环境的特殊性,其影响打破了人为划分的国家疆界与行政区划,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鉴于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为了阻止其继续恶化,各国先后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哥本哈根协定》,为遏制全球暖化趋势而共同努力着。“没有恰当的环境法律机制,任何环境政策工具都很难实现环境上有效果,经济上有效率”。在当今气候问题愈发严峻的形势下,这基本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是当今各国环境法建设的主要目标。 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我国还肩负着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面对气候变化承受着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最好的办法唯有积极主动应对,及时完善环境法律与政策,以制度带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纵观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我国环境法律制度起步相对较晚,在制度、监管、经验等许多方而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环境法律架构包括22个法令,40多部规章,大约500个标准和超过600多个解决污染控制、自然资源保护以及消费品环境管理(“产品管理”)问题的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法规普遍存在层级较低,实践中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的法制障碍。中国的环境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完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西方学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早,研究层次深,涉及面也较为广泛。而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环境法角度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尚不足够完善和充分。本文在梳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形势,比较系统地就完善我国环境法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候变化 国际条约 环境法 制度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D996.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目录7-9
- 引言9
- 第一章 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法的挑战和影响9-23
- 第一节 气候问题概述10-13
- 一.温室效应及全球暖化危机10-12
- 二.气候变化对环境法的影响和挑战12-13
-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进程13-20
-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形成13-14
- 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法律机制14-16
-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哥本哈根协定16-18
- 四.德班气候大会以及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18-20
- 五.小结20
- 第三节 完善我国环境法的必要性分析20-23
- 一.我国气候变化现状及趋势21-22
- 二.履行国际条约的需要22
- 三.国情现状的需要22-23
- 第二章 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之环境立法及重要措施23-27
- 第一节 超越地域观念,建立减排承担新标准——以欧盟为例23-24
- 第二节 制定专门法案,严格规制排放——以英国为例24-25
- 第三节 完善相关立法,构建配套机制——以日本为例25-26
- 第四节 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再生能源——以德国为例26-27
- 第三章 气候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不足和完善27-39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法体系构成及主要法律法规28-29
- 一.环境法是多元多层级的体系28-29
- 二.《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介评29
- 第二节 我国环境法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的不足29-33
- 一.环境法体系结构不健全30
- (一) 缺少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30
- (二) 现有体系缺乏规则细分 可操作性不强30
- 二.《环境保护法》内容不完善,国际条约落实不畅30-32
- (一) 没有体现科学发展战略思想30-31
- (二)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制度未得到落实31
- (三) 没有体现《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的相关要求31-32
- 三.法律责任缺乏,监管制度不健全32-33
- 第三节 我国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完善33-39
- 一.明确环境法的指导方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33-34
- 二.完善环境法体系34-39
- (一) 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制定环境基本法34-35
- (二) 建立循环经济促进法律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35-36
- (三) 完善能源与资源政策和法律,推动构建节约型社会36-37
- (四) 完善配套体制强化法律责任体系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兴;刘最跃;;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J];时代法学;2006年02期
2 任亚宁;;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法律问题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3 曹明德;;中国环境资源法、能源法的现在与未来[J];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4 汪劲;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及其法律对策[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5期
5 傅先兰;国家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合作[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6 秦天宝;;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2期
7 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曹明德;;哥本哈根协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兼论中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国际法制定中的策略[J];政治与法律;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燃煤电厂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愉h,
本文编号:754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5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