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4:08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气污染 区域性 联动防治 法律构建


【摘要】:区域性酸雨、臭氧、雾霾天气频繁发生,日益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呈现出的区域性、复合型特征,向我国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打破已有的行政边界,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成为当前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提升空气质量最为有效的方式。近年来,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模式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截至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分别借助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举办契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性探索。然而,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制度作保障,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确保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机制长效运行。因此,为保障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措施的持续性、规范化实施,构建完备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共分为四章对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法律制度展开论述和探讨: 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具体实践,并对已有的实践活动做出简要的评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了保障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特定时期区域内良好空气质量,均采取了不同的区域联动防治措施,并且收效良好。但是在这些效果的背后却还存在区域联动防治法律依据不完善,,过分依赖临时措施、缺乏长效运行机制,重点区域的联动防治措施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等问题需要解决。 第二章对我国当前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立法与相关政策进行简单梳理。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有关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立法现状和政策规定,虽然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已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其规定还主要停留于政策层面,相关立法规定则较少。 第三章考察了美国和欧盟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及法律支持,进而总结出在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立法、设立专门的区域管理机构和适当引入经济激励手段等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第四章构建了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法律制度。明确区域联动防治的立法模式,构建区域联动防治协调制度、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区域大气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以及区域联动防治补偿、评估考核制度等,用制度确保区域联动防治模式的持续运行。
【关键词】:大气污染 区域性 联动防治 法律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 研究背景9-10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四、 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具体实践及评析13-20
  • 一、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具体实践13-18
  • (一) 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13-15
  • (二) 上海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15-17
  • (三) 广州亚运会期间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17-18
  • 二、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具体实践评析18-20
  • 第二章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立法、政策现状与评价20-28
  • 一、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立法现状20-22
  • 二、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政策梳理22-27
  • (一) 中央层面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相关政策规定22-25
  • (二) 地方层面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相关政策规定25-27
  • 三、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立法、政策现状的评价27-28
  • 第三章 美国和欧盟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及其经验借鉴28-35
  • 一、 美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28-30
  • 二、 欧盟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实践30-33
  • 三、 美国和欧盟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的经验借鉴33-35
  • 第四章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制度的法律构建35-44
  • 一、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立法35-37
  • 二、 构建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法律制度37-44
  • (一) 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协调制度37-38
  • (二) 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38-40
  • (三) 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40-41
  • (四) 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补偿制度41-42
  • (五) 区域大气污染联动防治评估考核制度42-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论我国区域立法模式的选择——兼评王春业之《区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薛志钢,郝吉明,陈复,柴发合;国外大气污染控制经验[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3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王少毅;曾燕君;琚鸿;梁桂雄;;广州市环境空气监测与预警体系在亚运会中的应用[J];广州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5 本刊编辑部;;国外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协调机制[J];环境保护;2010年09期

6 本刊编辑部;;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J];环境保护;2010年17期

7 易龙生;曾贤刚;陈松岭;;生态资源≠“免费午餐”——我国生态补偿亟需制度化出口[J];环境经济;2008年01期

8 王帅;王瑞斌;刘冰;李亮;;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与评价方法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05期

9 宣文俊;;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的重大体制与机制的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10 张振钿,钟流举,向运荣;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光;我国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6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76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3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