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矿山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7:37

  本文关键词:我国矿山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补偿 生态文明 法律制度


【摘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问题历来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近几年都将其列为年度工作要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要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本文在生态文明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实施两方面对矿山生态补偿进行研究,希望为适时完善我国矿山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总结三大部分,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分别对矿山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进行探讨。 第一章,首先从外部性、环境资源价值、公共物品等理论出发对众多学者提出的生态补偿概念进行概述与评析,其次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提出矿山生态补偿的具体内涵,并与矿产资源经济补偿、排污收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和国家补贴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建立矿山生态补偿制度的意义。第二章,对矿山生态补偿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分别阐述分析,包括补偿义务主体和受偿主体以及社会中间层主体。第三章,分析矿山生态补偿的标准、方式及资金来源和使用监督,认为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受偿主体,补偿标准不一,补偿方式可以创新组合,资金来源依矿山性质而异,对矿山生态资金使用进行政府内部和社会公众监督。第四章,,针对我国矿山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生态意识;第二,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尤其是法律责任体系,包括完善生态补偿的立法和完善严格的矿山生态补偿法律责任制度;第三,将抵押等担保制度运用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领域,提高补偿义务主体补偿能力;第四,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层主体,加强专业社会中间组织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生态补偿 生态文明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13
  • 一、 研究背景8
  • 二、 研究目的8-9
  • 三、 研究意义9
  • 四、 研究综述9-11
  • (一) 国外研究进展9-10
  • (二) 国内研究进展10-11
  • 五、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1-12
  • (一) 研究思路11-12
  • (二) 研究方法12
  • 六、 创新之处12-13
  • 第一章 矿山生态补偿的概述13-24
  • 一、 生态补偿概念之概述与评析13-18
  • (一) 生态补偿概念之概述13-16
  • (二) 评析16-18
  • 二、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矿山生态补偿的概念18-22
  • (一)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生态补偿的科学性18-20
  • (二)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矿山生态补偿的概念20-21
  • (三) 矿山生态补偿与相关概念的比较21-22
  • 三、 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意义22-24
  • 第二章 矿山生态补偿的相关利益主体24-32
  • 一、 补偿义务主体24-27
  • (一)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者25
  • (二) 国家25-26
  • (三) 矿产品消费者26-27
  • 二、 受偿主体27-29
  • (一) 生态功能降低的受害者27
  • (二) 矿山生态环境的贡献者27-28
  • (三) 对学者提出的其他矿山生态补偿受偿主体的质疑28-29
  • 三、 社会中间层主体29-30
  • 四、 三者之间的关系30-32
  • 第三章 矿山生态补偿的标准、方式及资金来源32-38
  • 一、 矿山生态补偿的标准32-34
  • (一) 矿山生态补偿的标准概述32-33
  • (二) 本文的补偿标准选择33-34
  • 二、 矿山生态补偿方式34-36
  • (一) 矿山生态补偿方式概述34-36
  • (二) 本文的补偿方式选择36
  • 三、 矿山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监督36-38
  • 第四章 我国矿山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8-47
  • 一、 我国矿山生态补偿实施存在的问题38-41
  • (一) 生态文明观念落后,生态意识薄弱38
  • (二) 与矿山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体系和责任制度不完善38-39
  • (三) 矿山企业(个人)承担矿山生态补偿义务的能力受限39-40
  • (四) 实施矿山生态补偿的机构和组织发展不成熟40-41
  • 二、 我国矿山生态补偿实施的对策41-47
  • (一) 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生态意识41-42
  • (二) 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尤其是法律责任体系42-44
  • (三) 将抵押等担保制度运用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领域44-45
  • (四) 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层主体45-47
  • 总结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陈国谦,叶文虎;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S2期

2 曹明德;;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07年02期

3 张建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王英;张明会;;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2期

5 胡盾;;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0年06期

6 刘文君;;试论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经济法主体地位[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01期

7 胡振琪,杨秀红,鲍艳,高向军,罗明,王军,龙花楼;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J];科技导报;2005年01期

8 何元睿;;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加快甘肃发展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5期

9 李甜江;聂向东;郑和平;;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的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10 刘润发;对环境权的法律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6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86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a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