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划分与管控

发布时间:2017-09-26 23:13

  本文关键词:论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划分与管控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保护红线 类型划分 分类分级 管控要求


【摘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最为严格的管控措施,不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和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积累,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提出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成。并进一步将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区分为陆地重点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海洋重点功能区(包括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特殊保护海岛、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重要渔业水域等);将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区分为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土地沙化区、水土流失区、石漠化区、盐渍化区)和海洋生态敏感/脆弱区(海岸带自然岸线、红树林、重要河口、重要砂质岸线、沙源保护海域、珊瑚礁及海草床等);禁止开发区则包含了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等类型。基于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最新要求,提出了分级划定、分类管理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管控思路与措施,按照管理分级和围绕生态功能保护来确定具体管控措施,旨在为增强生态保护效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线 类型划分 分类分级 管控要求
【基金】: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9027,201409055)
【分类号】:Q16;D922.68
【正文快照】: 在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下,生态退化和环境破坏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已有理论考虑不周全,管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吕一河等,理不尽符合实际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2006)。为此,我国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符蓉;喻锋;于海跃;;国内外生态用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国土资源情报;2014年02期

2 陶陶;;我国生态用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4期

3 樊杰;;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地理学报;2015年02期

4 乔青;高吉喜;王维;田美荣;吕世海;;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5 万军;于雷;张培培;王成新;张南南;;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2015年01期

6 高吉喜;陈圣宾;;依据生态承载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环境保护;2014年24期

7 吕一河;傅伯杰;陈利顶;;生态建设的理论分析[J];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任慧;郝孟曦;张萌;李中强;杨国祥;;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特征研究[J];生态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2 靳毅;蒙吉军;黄姣;;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胡宝清;陈振宇;范恒君;;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建设研究[J];创新;2008年03期

4 聂学敏;石红霄;赵成章;;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以黄河源区为例[J];草原与草坪;2010年01期

5 高凤杰;张柏;王宗明;雷国平;宋开山;任春颖;宋戈;宁静;;退耕还林对牡丹江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吴磊;刘康;;陕西秦岭山地生态脆弱性评价[J];地下水;2011年04期

7 孙平军;修春亮;;脆弱性视角的矿业城市人地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评价——以阜新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8 卢万合;刘继生;蔡文香;;基于生态足迹的吉林省生态脆弱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9 孙平军;修春亮;;辽宁矿业城市经济系统应对能力分析与脆弱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10 高海林;郝润梅;张瑞强;海春兴;包红光;郭忠良;万高娃;;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冠荣;谢花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基本原理初探[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贺秋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孔运;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生态重建及其服务价值典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6 许晓波;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景观格局与典型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魏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治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白祥;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春燕;森林景观斑块边缘效应和耦合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曼焘;滇西北硕多岗河流域水电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乔治;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地利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磊;陕西秦岭山地生态脆弱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4 庞莎;榆林市生态足迹与生态脆弱性分析与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丽谦;北京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万高娃;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莉;长兴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洪鸿加;澳门特别行政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慧燕;铜川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苏磊;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农户生计的协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洋;王国祥;;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2 戴尔阜,蔡运龙,傅泽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徐基良;崔国发;李忠;;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方法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刘清泗;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7 谢小立,王凯荣;从水量平衡看洞庭湖周边丘岗区农业生态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8 彼得拉·托多罗维奇;罗伯特·亚罗;彭,

本文编号:926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926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