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稀土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稀土 稀土开发经营权 稀土矿权 勘查许可 开采许可
【摘要】: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领,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矿产资源保护管理法律体系,为依法许可管理稀土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依法许可管理环节,存在着理论准备不足、管理体制不畅、法律法规滞后等缺陷,使得我国稀土依法许可管理制度并未充分发挥限制开发者数量的功能,因而不能实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强国家稀土控制力的目标。本文以上述问题为线索,分别从历史背景、现实情况、理论基础、制度设计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对稀土开发许可制度的定位、功能、局限性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 第一章介绍我国稀土资源概况,从资源禀赋和资源贸易角度指出我国稀土优势地位正在逐步削弱的现状,并通过归纳我国稀土保护沿革,得出依靠依法许可管理重新构建稀土垄断经营模式初步结论。 第二章从自然资源开发管制、行政特许权、资源财产权三方面论述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上的基本观点和分歧。稀土开发许可理论存在主要分歧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许可作为特许是资源直接分配方式,特许权就代表资源产权,而反对观点认为特许是资源市场的进入管制手段,与资源产权无关。理论分歧造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的缺陷,具体表现为探矿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既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经营资格证,也是矿产资源产权证。“一证两用”现象导致稀土行业整合举步维艰,为此,须从理论层面澄清资源开发利用权和资源产权的概念,并指出稀土开发经营权与稀土矿权的区别。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稀土勘查许可制度和开采许可制度进行论述。首先提出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收缩稀土的开发管理权限,集中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勘查和开采许可的审批,以强化国家稀土控制力;其次在制度运行上,通过建立矿产勘查融资市场的方式支持稀土商业性勘查,促进稀土公益性勘查和商业性勘查的优势互补,在稀土开采领域坚持稀土矿业公司设立许可主义,以限制开发经营者数量;第三在法律程序上,对稀土开发经营权的授予和稀土矿权出让做出不同的法律安排;最后在具体措施上,集中稀土开发经营权构建稀土寡头垄断模式,,强化稀土矿权的财产属性,健全稀土矿权出让、流转市场,合理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保护、管理、开发稀土。 第五章对稀土开发许可制度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承认高度集权的稀土开发管理体制可能会形成中央和地方信息不对称、稀土行业垄断等现象,制度存在局限性。其次,为弥补局限性,提出搭建基层国土部门和国土资源部稀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联合反垄断执法机构开展监督检查以促成问题的解决。最后,针对我国稀土产业竞争力弱的现状,建议完善相应奖惩制度。
【关键词】:稀土 稀土开发经营权 稀土矿权 勘查许可 开采许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我国稀土管理的概述14-24
- 一、我国稀土资源概况14-17
- (一)资源禀赋特点14-15
- (二)资源贸易特点15-17
- 二、我国稀土资源管理保护沿革17-20
- (一)国家垄断经营模式的确立(1991——1998)18-19
- (二)国家垄断经营的瓦解(1998——2005)19
- (三)寡头垄断经营模式的构建(2005——)19-20
- 三、我国稀土资源依法许可管理的必要性20-24
- (一)依法许可管理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1-22
- (二)依法许可管理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式22
- (三)依法许可管理破除政策管理的弊端22-24
- 第二章 稀土资源开发许可制度之基础理论24-34
- 一、稀土开发管制理论24-26
- (一)管制目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强国家控制力24
- (二)管制范围——局部管制和全面管制24-25
- (三)管制方式——强制性管制和激励性管制25-26
- 二、稀土开发许可之行政特许理论分析26-30
- (一)政府管制与行政特许26-28
- (二)行政特许权的性质28-30
- 三、稀土开发许可之财产权理论分析30-34
- (一)稀土矿权的性质和分类30-31
- (二)稀土矿权的主体31-34
- 第三章 稀土资源勘查许可制度34-42
- 一、稀土勘查许可制度评析34-37
- (一)稀土勘查许可制度的现状34-36
- (二)稀土勘查许可制度的发展趋势36-37
- 二、稀土公益性勘查许可37-40
- (一)稀土公益性勘查的运行机制38-39
- (二)稀土公益性勘查的主体和投资机制39-40
- 三、稀土商业性勘查许可40-42
- (一)稀土商业性勘查的运行机制40
- (二)稀土商业性勘查的主体和投资机制40-42
- 第四章 稀土资源开采许可制度42-50
- 一、稀土开采许可制度的评析42-44
- (一)稀土开采许可制度的现状42-43
- (二)稀土开采许可制度的缺陷43-44
- 二、完善稀土开采许可制度的基本前提44-47
- (一)区别稀土开采经营权和采矿权44-45
- (二)限定稀土开采经营权主体的资质条件45
- (三)明确稀土开采经营权与稀土采矿权的获得方式45-46
- (四)强化稀土开采经营权主体的社会责任46-47
- 三、加快稀土开采许可制度转变的具体建议47-50
- (一)调整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权限47
- (二)集中稀土开采特许经营权和削减稀土采矿权47-48
- (三)加快稀土资源税费改革、确保稀土利益公平分配48-50
- 第五章 稀土开发许可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50-57
- 一、信息不对称及其解决对策50-52
- (一)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表现50-51
- (二)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51-52
- 二、垄断现象及其消除52-54
- (一)垄断现象的表现52-54
- (二)垄断现象的消除对策54
- 三、奖惩制度滞后及其完善建议54-57
- (一)奖惩制度对我国稀土资源战略的意义54-55
- (二)奖惩制度滞后的表现55-56
- (三)完善奖惩制度的建议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怀东;;把好稀土资源国门[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年03期
2 陈甲斌;稀土资源出口问题分析及其优化构想[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8期
3 林河成;冕宁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新进展[J];江西冶金;1994年01期
4 晓冬;;创新:为包钢稀土插上腾飞的翅膀[J];西部资源;2011年02期
5 李建;;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的利用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6 资甫;;国家《稀土资源使用政策研究》课题正式启动[J];四川稀土;2005年02期
7 许晓丽;张新喜;侯亚威;李伟波;;稀土元素的特殊结构及其应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3期
8 任忠宝;余良晖;;稀土资源储备刻不容缓[J];地球学报;2011年04期
9 ;世界稀土资源及分布[J];四川稀土;2008年02期
10 马国川;;争取国际定价权还要靠市场[J];世界博览;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健;吴楠;朱超;;我国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2 陈占恒;;稀土资源、市场与供求关系浅析[A];第二届中国海西稀土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专家论文集[C];2011年
3 孟庆江;;关于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A];中国稀土储氢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与共赢——第三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专家报告集[C];2011年
4 张国成;;《我国稀土资源和工业发展现状》摘要[A];第二届中国海西稀土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专家论文集[C];2011年
5 严纯华;贾江涛;张亚文;吴声;廖春生;李德谦;陆军;张国成;龙志奇;;四川攀西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马鹏起;;保护我国稀土资源刻不容缓[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侯宗林;;中国稀土资源优势与新世纪发展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侯宗林;;我国稀土资源与地质科学发展述评[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C];2003年
9 刘华生;郭兵;于润坤;;稀土资源查定及开发应用前景[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韩晓英;张羊换;王新林;王国清;;稀土在镁基贮氢合金中的应用[A];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文;合理利用稀土资源提高稀土产业发展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2 记者 王琼杰;我国稀土产品困局有望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商务部研究院博士 雷衍华;稀土资源:大国角力的新战场[N];国际商报;2010年
4 张丹华;中国有权合理使用稀土资源[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让稀土资源别再卖出土价钱[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苏琳;民进中央:尽快提高稀土资源税税率[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7 记者 朱宇琛;稀土资源税标准将大幅提高[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暴媛媛 黄晓芳;合理开发经营稀土资源[N];经济日报;2010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邓勇峰;赣州的稀土资源“保卫战”[N];深圳商报;2010年
10 李若馨;五矿商会:中国有意参与国际稀土资源开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果;稀土资源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动态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解季萍;基于Web的稀土化合物数据库系统研究和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陶春;中国稀土资源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赵洋;基于PSR概念模型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徐伟;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发展与优势产业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玲;新型可见光响应纳米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7 蔡博伟;以氮杂环化合物为模板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何蔓;等离子体质谱(ICP-MS)/痕量稀土成份及形态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王波;我国铁矿石战略储备物流基地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尚宇;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稀土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
2 章文靖;稀土资源管理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华大学;2012年
3 张古;世界稀土资源市场需求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柴阁庆;中国稀土资源出口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5 邓强;中国稀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0年
6 潘晓东;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国的稀土战略探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7 陈娅兰;中国稀土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8 黄小芳;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李珊;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艳;我国国际稀土贸易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1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94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