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野下当代中国夫妻关系平等的新要求
本文关键词:社会性别视野下当代中国夫妻关系平等的新要求
【摘要】:性的自然属性(差异)并未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性别,女性主义者称之为社会性别则是一个具有心理学和文化属性的概念,为一种社会标签,表现为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是可以改变的。婚姻是以社会性别为基础的社会构建,因婚姻而组成家庭,各女性主义流派创立了不同的理论,中心论题主要是家庭与夫权制的关系。公私领域的划分与性别分工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即当公领域与丈夫联系起来,私领域和妻子联系起来,等级就应运而生。因此,社会性别视野下中国夫妻关系平等的新要求是实现起点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统一、法律制定的去性别化及家事法公法化。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法学院/台湾研究院;
【分类号】:D669.68;D922.1;D923.9
【正文快照】: 在漫长的岁月中,夫妻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性别意识根植于婚姻家庭的各个领域。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法律在推进男女平等观念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代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性别平等和针对妻子特殊保护的法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性别平等的实现。在中国尽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戒能民江,朱丽君;针对妇女的暴力以及社会性别规范[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卓英子;社会性别与女性平等权的法理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明欢;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4期
4 郑丹丹;;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成立[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5 何兰萍;;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与公共管理实践的结合——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6 ;灾后重建的民族与社会性别学术研讨会召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7期
7 高小贤;推动社会性别与发展本土化的努力──“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5期
8 李慧英,郏磊,王黎芳;关于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问题研讨综述[J];理论前沿;2001年23期
9 石彤;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李红;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江波;;引言:理论的本土化[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3 王宏维;;论社会性别概念对唯物史观的推进(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莉娟;;“关爱女孩行动”的社会性别视角——基于社会性别干预项目实施的经验及建议[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朱志燕;;壮族儿童家庭抚养中的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分析——广西马山县里民村感乐屯的民族志研究[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6 王云仙;;霍山中荷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提纲[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高小贤;江波;王国红;;推动社会性别与发展本土化的努力(代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邋杨璐维 冯子萱;省妇联举办社会性别与媒体参与式研讨班[N];云南政协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任然;将社会性别统计纳入国家统计制度[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李生明 吴国家 王绪强 福建省安溪县人口计生局;推动社会政策协调 促进社会性别平等[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高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9年
5 美国德儒大学俄德汉阿语言文学系教授 亚洲中心主任 柏棣;生物工程、“后人类”和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13年
6 佟吉清;反贫困 聚焦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孙央丽 记者 朱谦;陕西关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N];中国妇女报;2005年
8 ;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N];文汇报;2003年
9 邓小波 黄菲;湖南 创新妇女/社会性别学研究[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孙央丽邋本报记者 朱谦;力促社会性别影响公共政策[N];中国妇女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3 白路;先秦女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方为民;农村妇幼保健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蔡建梅;男性著裙的审美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沙楠;联合国框架下自然灾害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鑫;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公共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施波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的汶川地震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雷欣;社会性别理论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东晓;“社会性别”理论的中西两地视野[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佳;论网络社会性别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5年
6 杨芬;社会性别视野下勾坝屯汉族的传统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方征;社会性别话语下的服饰和身体呈现[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徐怡然;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就业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9 徐海漪;对我国现行有关妇女权益保障政策的性别缺失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易彬彬;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性别概念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86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18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