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

发布时间:2017-12-03 15:09

  本文关键词: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未予后果 历史环境 形式化 证人取证 (新旧制度)连同运作 两不是运作


【摘要】:通过对从东南沿海R县抽样所得的45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取证程序改革对离婚法运作所起的作用。从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由审判员调查取证变为今天主要由当事人举证的制度,导致了一系列的未予后果。其中,有不合理的官僚主义化的只重程序不顾实质的后果,以及不起实际作用的证人制度,也有合理的符合新社会经济现实的书面取证,以及倾向无过错离婚的做法。要改进当前的弊端,需要明确当事人主义取证制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民事案件与调解制度。旧实质正义的取证和法庭调解制度,仍在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予以认可,有选择地援用和推进,与当事人举证制度并用,不应盲从于今天主流的"现代化"法律形式主义模式。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5.13;D923.9
【正文快照】: 取证程序的改革是近年司法实践中一个关键性的变化,从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由审判员调查取证一变而为今天主要由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制度,对司法实践整体影响深远。即便是毛时代遗留下来的法庭调解制度,也因此在实际运作中起了一定的变化。本文根据南方R县最近的(1999年到2004年)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星华,王平;中国农村的纠纷与解决途径——关于中国农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黄松有;渐进与过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冷思考[J];现代法学;2000年04期

3 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雷;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关系之重构——从民事诉讼模式角度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3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4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5 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回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鲍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4期

7 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8 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9 李伟东;对北京外来工的权利保护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成泓;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调查[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昌林;论刑事裁判权的归属[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基础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4 李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8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沈金华;走向新的社会集约和博弈[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方;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D];厦门大学;2001年

2 傅俊平;论民事诉讼庭前准备程序[D];苏州大学;2002年

3 蔡惠珍;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张辅用;我国民事证人制度之完善[D];厦门大学;2002年

5 汪和平;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之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6 朱曦;基层法院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03年

7 杨奕;司法独立原则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8 周清;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9 胡昊昕;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吕丽群;从英美民事诉讼诉答程序看我国起诉讼与受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苏州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运生,田赞;农村民事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2 麦宜生,王平;纠纷与法律需求——以北京的调查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J];江海学刊;1998年01期

4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J];法学研究;1999年06期

5 黄文艺;论中国法律发展研究的两大范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3期

6 王亚新;实践中的民事审判——四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J];现代法学;2003年05期

7 王亚新;实践中的民事审判(续)——四个中级法院民事一审程序的运作[J];现代法学;2003年06期

8 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娣;文化商标凸显保护缺失弊端[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笑辉;重建典权制度刍议[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49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249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a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