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民族性差异
本文选题:西方思维方式 + 前瞻思维 ; 参考:《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10期
【摘要】:正 中西方由于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诸多缘由,在各自漫长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特色各异、风格独具的文化体系,这种历经数千年演化,继承,趋于稳固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浑然无觉之中,浸润、渗透了他们的灵魂,使其在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出迥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态度和行为反应,这种缘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思维"和"特色行为",不论用当今时代的价值标准衡量是否"科学"、"进步"、"合理",它都将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令人难以抗
[Abstract]:Due to many reasons in anthropology, histor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created a unique cultural system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styles in the long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which has undergone thousand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The cultural tradition, which tends to be stable, infiltrates and permeates people's souls in the absence of consciousness, and makes them show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ocial change and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 than other peoples.This kind of reason, "characteristic thinking" and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of our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whether or not it is "scientific", "progressive" and "reasonable" by the value standards of the present age, will be difficult to resist in real life.
【分类号】:B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喜乐;;中西思维方式之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2 王侠丽;;试论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方式——“尊游相生”[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4 师蕊;;论思维方式的类型[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杜鸣;;思维文化差异与语言习得[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吕淑香;;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慧艳;;论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8 张彬;;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汉英翻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9 李明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思倾向、思维特征和思维格局[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9期
10 ;西方的思维方式[J];文艺争鸣;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中;;东西方思维方法比较以及对创造发明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刘亚萍;;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研究[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玉非;;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教会学校的消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蒋红梅;;试论文学创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大均;陈旭;;“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新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7 王欣;;浅谈信息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涛;;试探荀子“性恶论”在当时社会变革中的进步性[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9 厉无畏;;“孙中山与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10 张同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社会变革论略[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采访人 马雪芬 受访人 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杂志走在社会变革的前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赵何娟;程乐华:SNS将带来新一轮社会变革[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卫方;司法改革与社会变革[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陆天明;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到场”[N];文汇报;2001年
5 傅慧军;将军事变革融入社会变革之中[N];解放军报;2003年
6 孟广林;社会变革与西欧文艺复兴的酝酿[N];学习时报;2004年
7 特约专家 王建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博士;一场由水资源胁迫诱致的社会变革的成功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6年
8 记者 管晶晶邋李凝;北京论坛热议社会变革中的大学发展[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tD;出发,与世界同行[N];国际商报;2008年
10 哈尔滨学院 杨晓梅;忧患意识与晚清社会变革[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国军;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动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翟建宏;管子经济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玉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元鹏;晚清督抚与社会变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关勇;文人·官员·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惠;利益分化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馥娟;中国科技界精英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色探究[D];东华大学;2007年
2 常斌;浅论社会转型中的英国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甄娜;近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变革在中国早期现代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余海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晗;试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古晓峰;论道德制度化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石顶;论科技进步与市场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D];中南大学;2004年
8 薛君华;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海燕;网络虚拟空间的社会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伟;有所变而后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34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73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