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婚姻法“回归民法”的反思——兼论保持与发展婚姻法独立部门法传统
本文选题:婚姻家庭法 + 私法自治 ; 参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婚姻法开启了"回归民法"的进程,其旨在以民法典的体系化与私法理论推动家事领域的立法改革。然而,实践显示,此举不仅无法实现理论整合、促进掌握法律原理的体系化初衷,反而加剧了婚姻法与民法法律制度与理论的冲突、婚姻法理解的混乱和新创设制度实施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则已成为家事领域自由泛滥的制度原因,与婚姻法保护家庭弱者权益、维护家庭稳定的宗旨相悖,误导了立法、司法实践与社会舆论。究其制度理论根源,在于对婚姻法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的特殊性,以及婚姻法定位与家事领域自由的关系,乃至婚姻家庭法对社会秩序及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婚姻家庭是人与人全面合作的伦理实体,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其调整方法也迥异于一般民事关系,并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生本质改变。婚姻法独立于民法是法学史上的进步。突出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保持并发展婚姻法独立部门法传统,符合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内在需要,有利于解决当前家事法领域的诸多冲突,对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及学科发展均具有积极影响。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China's Marriage Law has begun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to the Civil Law",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legislative reform in the field of family affairs with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Civil Code and the theory of private law. However,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is act not only fails to achieve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es the systematization of legal principles, but also intensifies the conflict between marriage law and civil law legal system and theory. The confus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riage Law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ly created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become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freedom in the field of family affairs, which runs counter to the purpose of the Marriage Law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weak in the family and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family, and misleads the legislation. Judicial practice and public opinion. The root of its system theory lies in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 and method of the adjustment of marriage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entation of marriage law and the freedom of family affair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rriage and family law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and moral culture. Marriage and family is an ethical entity in which people cooperate in an all-round way.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have a strong ethical character and their adjustment method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eneral civil relations and do not change substantiall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independence of marriage law from civil law is a progress in the history of law. Highlighting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marriage and family law,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and family,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 of independent department law of marriage law, meeting the inherent need of adjustmen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is conducive to resolving many conflicts in the field of family law at present. It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system construction, soc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家事法制道德基础研究”(08JC820028)
【分类号】:D92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礼仁;设立人事诉讼制度之我见[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0期
2 杨大文;新婚姻家庭法的立法模式和体系结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曹诗权;中国婚姻法的基础性重构[J];法学研究;1996年03期
4 巫若枝;;论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的历史变迁[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李龙,范进学;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建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5期
6 耿明;婚姻家庭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S1期
7 夏吟兰;民法亲属编离婚制度之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巫若枝;;论中国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研究之误区——兼与婚姻法私法论商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蒋志如;;两条道路如何抉择?——对《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文的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傅远佳;论夫妻财产制与民事交易安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蒙晓阳;;物的概念价值——由物的历史演进归结[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胡小红;;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青原;;中国传统“做人”概念与和谐社会[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王青原;;中国人日常语汇中的“做人”概念[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许建明;刘伟平;;制度性腐败的政治学[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燕继荣;;政治文明、宪政与公共管理[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郑现U,
本文编号:1924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92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