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协议制度构建
本文选题:赡养协议 + 赡养协议制度 ; 参考:《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赡养协议作为我国特有的赡养模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在目前的社会保障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关注的是国家的努力和投入,关注的是西方模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而很少有人关注和探讨如何利用我们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来构建我们自己的社会保障模式。而就传统家庭赡养模式中的协议赡养而言,人们已经有些淡忘,并在生活中有很多的错误认识。赡养协议是指,在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赡养人就履行赡养义务与被赡养人订立的协议,或赡养人相互间为分担赡养义务而签订的一种协议。赡养协议在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主要源于我们国家特殊的社会环境,即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形态、特殊的家庭结构、儒家“孝”的观念的约束,等等。赡养父母在法律上虽然是每一个子女的强制性义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主要落在个父母一同生活的男性后代身上。在签订赡养协议的时候,父母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赡养协议的内容主要是以何种方式来赡养父母。赡养协议与分家协议、遗赠扶养协议是不同类型的协议。赡养协议的基本形式是“轮流值养”和“分包父母”。其特点和原则各不相同。并在今日社会有不同形态的变异。并且出现了委托赡养这种形式的重要变异。 针对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1)在刑事立法中,修改刑法虐待罪的刑罚,增加服役社会公益劳动处罚方式,制度化张贴悔过书等制度;2)在民事立法中,鼓励当事人设立违约金制度,而违约金首先用来保障老人生活,在其过世之后,归履行义务一方的人所有;针对第三人的某些行为,提出了增设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另外,在婚姻法等法律中也提出了些立法意见。除此外,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最大困难就是法律的贯彻落实。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明晰化村委的职权,利用村规民约来贯彻落实赡养协议,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在处理该类纠纷时候,我们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积极力量,要注重调解。赡养协议制度的建立,无论对我国的立法还是探索社会保障模式都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我们来研究该问题。
[Abstract]:The alimony agreement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unique support model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our country's efforts and inve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security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i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western mode, and few peopl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our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Model to build our own social security model, and in terms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mode, people have forgotten and have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s in life. Alimony agreement refers to the agreement, or support of alimony and the dependents in the case of the loss of the ability of the parents. An agreement between people to share the duty of alimony. The support agreement has such a strong vitality in our country, mainly from the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that is, the natural economic form of the small peasant economy, the special family structure, the restriction of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so on. Although it is the compulsory duty of every child, it falls mainly on the male offspring of the parents who live together in the real life. When the support agreement is signed, the parents are in a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upport agreement is to support the parents. The support agreement and the branch agreement, the legacy support agreement are Different types of agreements. The basic forms of alimony agreements are "rotation value raising" and "parenting paren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different forms of variation in today's society. And important variations in the form of entrusting support have emerged.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legislative proposals: 1) in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abuse of criminal law, to increase the pun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in the service of the social service,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system of penitent books and so on; and 2) to encourage the partie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breach of contract in the civil legislation, and the liquidated damages are first used to guarantee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After the death of the party, the person who has returned to the obligation to fulfill the obligation is all. In view of some behavior of the third people,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 is put forward. In addition, some legislative opin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law of marriage law. In addi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biggest difficulty in our country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The authority of the village committee uses the village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carry out the support agreement to guide the people's behavior. In dealing with the disputes, we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active forces in the society and pay attention to medi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port agreement system is of great benefit to both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mode of exploring the social security. It is worth studying. Look into the problem.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春夏;小黑孩;;V缡抡媲椋吧镅Ф印币桓黾襕J];家庭之友(爱侣);2011年08期
2 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稿约[J];民间法;2009年00期
3 春夏;;平地里“冒出”亲生子 准新郎爱心化解“外遇”危机[J];健康生活;2011年08期
4 张广辉;王箐;彭涛;;“2010年(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02期
5 ;部分食监部门靠罚款发薪[J];共产党员;2011年12期
6 ;文化资讯[J];共产党人;2011年08期
7 ;快速发展的聊城市人民医院[J];山东人大工作;2011年07期
8 文武;;捐精儿子婚前突降,拨开漫天风云但见爱情大义[J];家庭生活指南;2011年09期
9 刘清敏;姜卉;;铁血万里的记忆——长征——访军事历史学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统[J];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08期
10 ;我校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高层论坛暨理论研讨会[J];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A];第16届中国过程控制学术年会暨第4届全国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宋荐戈;;成仿吾在山东大学的建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西门子自动化系统部总经理安晓杰先生率全集成自动化卡车访问山东大学[A];全国炼钢连铸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玉非;;华岗与建国初期的山东大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祝成光;;TGC探测器的研制和效率检测[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实验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曾新;;山东大学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7 ;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政;尹群生;王宏宇;刘书涛;田广平;宋涛;李贵宝;;建设标准化教学实验室[A];山东解剖学会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忠国;刘常春;刘伯强;刘圆圆;;山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在办学模式上的几点规划[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文方;;山东大学药学院创新药物平台建设[A];2007年度山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与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年会会议论文及大会报告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景藩;山东大学首任校长王寿彭[N];联合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端鹏;山东大学获赠史上数额最大个人捐款[N];济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姚慧;山东大学聘保险高管为兼职教授[N];中国保险报;2010年
4 记者 庄云锋;济南市与山东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N];济南日报;2011年
5 记者 宋晓晖;未来3年山东大学将获11.2亿资金支持[N];济南日报;2011年
6 记者 范京蓉;山东大学拟在深设研究院[N];深圳特区报;2011年
7 记者 宋晓晖;山东大学今年招生1万人[N];济南日报;2011年
8 记者陈静 通讯员何瑷琳;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基地揭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记者 宋晓晖;山东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10周年[N];济南日报;2011年
10 孙华;山东大学“山”字校门的存废之争[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礼;楚简释读[D];山东大学;2008年
2 蒋卫东;内皮细胞特异性分泌分子EGF-like domain 7(EGFL7)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心肌VE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纪丽真;明清山东盐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志方;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舒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体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冯亚波;氯通道在癫痫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华丽;不同抗原负载人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宫颈癌效应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湘新;白血病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联合双自杀基因增强Allo-BMT疗效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莉;特发性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启辉;山东大学碑刻文化建设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永剑;赡养协议制度构建[D];山东大学;2009年
3 赵琳;论《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英雄主义[D];山东大学;2009年
4 庄会彬;汉语否定标记“不”的句法分布[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庆美;山东大学发展史上的办学理念及其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恩波;山东省公共教育支出绩效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吴凯;山东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荣;抗美援朝运动在山东的开展[D];山东大学;2008年
9 胡云霞;民国时期山东女子教育研究(1912年-1937年)[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孙占萍;简评近代山东教会学校教育[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5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07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