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FR' index and TFR inde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history and family planning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data of fertility and family planning literature in China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mily planning in the 1970s reduced the TFR continuously, but gradually accumulated a lot of fertility potential energy formed by the postponement of birth.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of TFR in the early 1980s was the release of the fertility potential energy accumulated in the 1970s, while the partial early marriage and early childbearing resulting from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ew marriage law was only a secondary cause.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changes in fertility policy in the 1980s, There was no big runaway in family planning. The fluctuation of TFR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policy and the instability of work. In the 1990s, a new round of TFR continued to declin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accumulating new fertility potential energy. This analysis quantificationally reveals some defects of conventional TFR, and the TFR' index can provide better information on the trend of fertility change,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is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fertility situ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2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分类号】:C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查瑞传;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总和生育率指标[J];人口与经济;1983年05期
2 马瀛通;总和生育率初探[J];人口与经济;1984年05期
3 顾宝昌,彭希哲;伴随生育率下降的人口态势[J];人口学刊;1993年01期
4 唐元;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公开信的一点建议[J];人口研究;1981年02期
5 林富德;评总和生育率[J];人口研究;1984年06期
6 邵伟,李树茁;论改善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与对策[J];人口研究;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营;;Family Planning Policy Resultsin Lower Population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2 宋健;;三十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发展的三大特点[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年05期
3 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2期
4 汤兆云;;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生育政策因素[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年01期
5 顾宝昌;;中国人口:从现在走向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6 于学军;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人口控制[J];南方人口;1994年01期
7 何绍辉;;社会排斥视野下的农村青年婚配难解读——来自辽东南东村光棍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人口;2010年04期
8 陈友华;南京婚姻市场透视[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邓国胜;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乐章,陈璇,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J];青年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煜程;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建明;低生育水平对我国东北地区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叶雯;我国城市80后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郎朗;四川省控制人口的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卓;中国婚姻挤压定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汪秀萍;择偶困境的社会学解读[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耿红霞;我国人口立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总和生育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5期
2 郭志刚;;孩次递进比的计算与调整生育指标的理解[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5期
3 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4期
4 郭志刚;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J];人口研究;2005年04期
5 本刊编辑部 ,王谦,郑真真,郭志刚;人口学研究方法:规范与发展[J];人口研究;2002年05期
6 梁秋生;再论大城市超低总和生育率中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郭志刚教授商榷[J];人口研究;2005年02期
7 王晓军;晚育在生育控制中作用的定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4期
8 史希来;;按1.90方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预测[J];科技导报;1989年04期
9 聂沁苑;沣西乡不同时期妇女生育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0年03期
10 顾宝昌;从2‰生育调查看80年代中国农村生育趋势[J];中国人口科学;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传启;;人口与现代化:以长江流域为例[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陈卫;;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陈秀英;;中国布依族人口的变迁[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4 王学萌;郝永红;;中国总人口灰色动态预测结果的验证与分析[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邬沧萍;;人口学复兴 人口理论拨乱反正人口问题任重道远——改革开放30年与人口学的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张学岢;;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7 侯佳伟;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历程及其趋势[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尹德挺;;广西农村6~19岁女孩家庭劳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9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海旺;寿莉莉;;上海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养老对策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建中 刘翔明;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N];河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勾晓峰 林郁郁 ;超生挑战中国十六亿人口上限[N];经济参考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姚琳 本报通讯员 覃世光;少生成主流 优生是方向[N];广西日报;2010年
4 魏萍;我国计生领域三个数据全球瞩目[N];健康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潘强;低生育率是把双刃剑[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文晔;难解的生育率之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何亚福;中国城市化将降低人口生育率[N];东方早报;2007年
8 记者 高莎;中国计划生育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人口红利”期[N];工人日报;2007年
9 记者 黄蓉芳;过半夫妻想生俩 三成妇女生二胎[N];广州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胡德荣;我国总和生育率宜为1.8[N];健康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庄渝霞;社会生育成本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郭秀云;区域人口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群顺;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肖利群;蒙特卡罗方法在总和生育率计算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李丽妍;欧洲典型国家生育水平变动后果及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雷敏;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金永花;韩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聂建华;浙江省生育率变动新态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车松虎;韩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钱前;日本人口少子化趋势及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骆小琴;重庆市人口预测与控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4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43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