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离婚后监护与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立法分析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principles of exercising guardianship right after divorce in foreign countries: unilateral exercise principle, bilateral exercise principle, and both sides exercise princip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 principle. In many countries, the determin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custody, the exercise of guardianship and the change of custody have also highligh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minor children. Some countries have also put forward and implemented the principle of best interests for children under divorce on the issue of post-divorce guardianship.
【作者单位】: 宿迁学院基础部;
【基金】:200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研究”。(项目编号:09SJD820021)
【分类号】:D913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白莉;离婚后的亲权行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霞;论我国婚姻法增补“探望权”的必要性及其不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王姝;浅析我国继承法之遗嘱自由[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焦明晶;;优先权制度的功能分析及立法设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寇彦江;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架构——兼评立法草案部分条文[J];比较法研究;2002年03期
5 黄娟;;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比较研究——兼及立法建议[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6 聂阳阳;浅析我国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蔡晓卫;唐闻捷;;体育雇佣关系的定位和法律调整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8 高留志;;论扶养费的变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王竹青;;论父母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孟德花;浅析合同履行中的不安抗辩权[J];商业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孙加瑞;公司股东权诉讼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钟青;权利质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梁孝玲;中韩外国人直接投资法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洪艳蓉;资产证券化若干法律问题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李晓龙;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索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孙东雅;民事优先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策;信托财产独立性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2 李敏华;合伙企业四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田朝景;论我国企业职工持股的规范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4 高超;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顾伟;债权人代位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孟利民;取得时效制度存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华杰;不动产担保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8 秦光启;一人公司人格论[D];郑州大学;2001年
9 金东辉;我国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10 陈娅萌;保证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功文;论亲权的行使与保护[J];当代法学;2003年06期
2 吴国平;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蒋月,韩s,
本文编号:2457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45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