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7:31

  本文关键词: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汉代婚姻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继承了秦及先秦婚姻法律制度发展的主要成果;另一方面,汉代确立了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思想、以儒家家庭伦理秩序为目标的封建婚姻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整个封建婚姻法律制度的基础。因此,研究汉代婚姻法律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法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对汉代的婚姻法律制度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这三个层次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第一层解读汉代婚姻法律制度本身。汉代婚姻法律制度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结婚和离婚制度,这一部分对其分别进行了考察。结婚制度主要考察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一妻多妾制”等实质要件和婚姻“六礼”这一程序要件,以及汉代结婚的禁止要件:离婚制度主要论述了“七出三不去”的休妻制度。这一部分的考察是浅层次的,但它是本文进一步论述的基础; 第二层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进一步考察,主要探讨了两大问题。其一是关于汉代婚姻法律制度基本功能的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因此儒家“礼治”强调由家及国、先齐家而后治国,从而婚姻法律制度对婚姻家庭秩序的规范在儒家“礼治”秩序中就格外重要;同时,自汉代起,中国传统法律开始儒家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代的婚姻法律制度紧紧围绕着儒家伦理,以儒家伦理的宣传、教化和对违反儒家伦理的行为进行制裁为其主要功能,同时兼顾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以适应封建政权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的全面需要。其二是关于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特点的考察。汉代婚姻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思想;(二)以“家本位”为价值追求;(三)以建立儒家家庭秩序、最终实现“礼治”为目标;(四)调整模式上礼律结合、以礼为主。这些特点多与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基本功能相契合,,是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灵魂。这两个问题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最后一个层面主要探析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这是对汉代婚姻法律制度价值的进一步思考,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一方面,从封建婚姻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汉代初步确立了以儒家伦理为指导思想的婚姻法律制度,奠定了两千年封建婚姻法律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古代与现代的联系来看,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一些原则和精神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婚姻观,需要当代婚姻家庭法制建设予以关注。 通过对汉代婚姻法律制度上述三个层次的考察,本文认为:汉代婚姻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发展史中承上启下,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法律儒家化大背景下封建婚姻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法社会学 汉代婚姻法律制度 基本功能 儒家伦理 家本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9;D923.9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2
  • 一、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12-19
  • (一) 结婚制度13-19
  • 1. 实质要件13-16
  • 2. 程序要件16-17
  • 3. 禁止要件17-19
  • (二) 离婚制度19
  • 二、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功能体系19-29
  • (一) 教化功能20-23
  • (二) 制裁功能23-24
  • (三) 政治功能24-26
  • (四) 经济功能26-29
  • 三、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29-38
  • (一) 指导思想上的儒家家庭伦理特色29-31
  • (二) 价值追求上的家本位特色31-36
  • (三) 齐家治国的“礼治”目标36-37
  • (四) 礼律结合、以“礼”为主的调整模式37-38
  • 四、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38-43
  • (一) 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历史意义38-40
  • (二) 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当代价值40-43
  • 1. 对当代中国人婚姻观的影响40-42
  • 2. 对当代婚姻家庭法制建设的意义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发表论文目录47-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9-5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颖;汉代思妇诗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297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3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