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代配偶扶养之追偿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3 02:17
  扶养是亲属法的基本制度,无扶养义务而扶养之追偿属于扶养纠纷中的一个非常态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关涉扶养制度的落实,弱者生存权益的维护,但在现行法中却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司法实践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明显。在无扶养义务而扶养的境遇中,实际扶养人因扶养行为增加了经济压力,而扶养义务人却因实际扶养人的善举逃避了扶养义务的承担,扶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处于失衡状态。为鼓励扶养亦规范无扶养义务而扶养之司法实践,本文以代配偶扶养之追偿权为视角展开相关研究。在代配偶扶养的追偿之诉中,笔者发现,司法实践存在追偿的权利基础不清、诉讼主体不明、返还范围不一三大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评析。首先,请求权基础是追偿之诉的核心。对实际扶养人有无追偿权及有何追偿权,司法裁判认识不一。有人认为,扶养当事人之间往往存在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因此代配偶扶养系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产生自然之债的法律效果。也有人认为,实际扶养人之扶养属于法定义务的履行,并不存在追偿的基础。还有人认为,代配偶扶养产生了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共同偿还。笔者认为,自然之债禁止返还的对象与追偿之诉的主体不同,自然之债并不阻碍实际扶养人向扶养义务人追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概念厘定
        (一)“扶养”概念的统一
        (二)无扶养义务而扶养的内涵
        (三)代配偶扶养的论域限定
    三、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代配偶扶养之追偿的司法现状评析
    一、追偿的权利基础不清
        (一)对追偿权之有无的认识
        (二)对追偿权之类型的争议
    二、追偿的诉讼主体不明
        (一)实际扶养人作为原告是否适格
        (二)配偶另一方作为被告是否适格
        (三)子女作为被告是否适格
    三、追偿的返还范围不一
    四、小结
第二章 代配偶扶养行为的认定
    一、代配偶扶养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关系
        (一)道德义务说及其法律效果
        (二)追偿之诉与禁止返还的主体不同
    二、代配偶扶养非法定义务的履行
        (一)法定义务说及其出现的原因
        (二)配偶互为第一顺序法定扶养义务人
    三、作为第三人清偿的代配偶扶养
        (一)扶养与债的关系
        (二)第三人清偿的证成
    四、小结
第三章 代配偶扶养之追偿的请求权基础研究
    一、无因管理说
        (一)代配偶扶养满足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二)代配偶扶养适用公益管理的必要性
    二、不当得利说
        (一)代配偶扶养适用不当得利的情形
        (二)对不当得利之排除的排除
    三、夫妻共同债务说
        (一)因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而产生的夫妻共同债务
        (二)代配偶扶养中缺乏举债的意思表示
    四、其他观点
    五、小结
第四章 代配偶扶养之追偿权的行使
    一、追偿的主体
    二、追偿的返还范围
        (一)追偿权性质与扶养的相关费用
        (二)扶养的程度与扶养的相关费用
        (三)扶养的相关费用的确定
    三、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夫妻债务的基本类型、责任基础与责任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夫妻债务解释》实体法评析[J]. 汪洋.  当代法学. 2019(03)
[2]《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J]. 程新文,刘敏,方芳,沈丹丹.  人民司法(应用). 2018(04)
[3]民法典编纂视野中的第三人清偿制度[J]. 冉克平.  法商研究. 2015(02)
[4]论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J]. 王雷.  清华法学. 2013(06)
[5]《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 罗东川,黄建中.  人民司法. 2008(05)
[6]德国法律中关于离婚后的扶养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 杨晋玲.  学术探索. 2007(04)
[7]我国应建立离婚后扶养费给付制度[J]. 蒋月,庄丽梅.  中国法学. 1998(03)
[8]关于日本民法继承部分的修改——增加配偶者继承份和新设贡献份制度[J]. 石川利夫,王岩.  外国问题研究. 1983(02)

博士论文
[1]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D]. 李洪祥.吉林大学 2013
[2]民法自然债研究[D]. 覃远春.西南政法大学 2007
[3]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 洪学军.西南政法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无因管理类型化研究[D]. 张烨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



本文编号:3060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060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