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婚约在当代社会的功能与法律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13:06
  婚约在我国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是礼法文化的一部分,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婚约的发展与婚姻家庭观念的进步密不可分。婚姻家庭观念是家庭综合信息的集中,并与时代特点息息相关。婚约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是婚约家庭观念具体化的表现,同时婚姻家庭观念影响婚约的产生和发展。两者是理念影响行为,行为反应理念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同步演进;如今,两者关系依旧值得研究。本文从婚姻家庭观念入手,以家庭观念的演变为线索,追寻婚约的发展历史。传统时期,家族观念占据主导地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婚基础,婚约是“法定”的前置程序,是缔结婚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后来我国进入革命年代,为适应时代发展,婚约发生了一定变化,同时,自由意志开始显现,婚姻家庭观念变得自主和开放。而在当代,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婚约成为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依靠民间习惯加以规范。法律也无明文规定,只有一司法解释对彩礼进行调整和规范,这又致使司法实践中婚约问题的解决处于两难境地。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婚约的社会性质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双方家族契合的产物,而是源于当事人自身意志。具体而言,当代婚约具有礼俗、交往...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婚姻家庭观念变迁下的婚约发展史
    2.1 婚约稳定发展期——“家庭本位”婚姻观
        2.1.1 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产生和内涵
        2.1.2 婚约具体规范
    2.2 婚约转型发展期——革命时期婚姻观
        2.2.1 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和内涵
        2.2.2 婚约具体规范
    2.3 现代婚约——“独立人格本位”婚姻观
        2.3.1 新型婚姻家庭观念的产生和内涵
        2.3.2 婚约具体规范
第三章 当代婚约的社会效用
    3.1 聘礼社会功能的变迁
    3.2 婚约社会功能的变迁
    3.3 当前婚约的基本功能
        3.3.1 礼俗功能
        3.3.2 交往功能
        3.3.3 意识功能
第四章 婚约在当代社会中的法律地位
    4.1 其他国家和地区婚约的法律地位
        4.1.1 美国关于婚约的规定
        4.1.2 德国关于婚约的规定
        4.1.3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婚约的规定
    4.2 我国婚约的法律地位
        4.2.1 法律属性
        4.2.2 体系安排
    4.3 我国婚约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4.3.1 当前婚约制度存在的问题
        4.3.2 完善婚约体系安排
第五章 婚约的法律控制
    5.1 当代婚约的实践问题
        5.1.1 婚约彩礼功利化
        5.1.2 婚约纠纷解决暴力化
        5.1.3 婚约纠纷定性不一,同案不同判
    5.2 法律介入的合理性和限度
        5.2.1 法律介入的合理性
        5.2.2 法律介入的限度
    5.3 法律控制
        5.3.1 立法控制
        5.3.2 司法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人民法院对民事习惯法的适用[J]. 高其才.  政法论丛. 2018(05)
[2]民间彩礼的法律问题研究[J]. 黄娅琴,黄梅.  民间法. 2016(01)
[3]“人情”与中国日常礼俗文化[J].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4]民间法与国家制定法互动关系的法社会学思考[J]. 严存生.  民间法. 2015(02)
[5]法院如何引俗入审——以哈萨克族彩礼返还纠纷的司法审理为考察对象[J]. 肖建飞.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03)
[6]婚约制存废的伦理法理考量[J]. 陈会林.  法学. 2015(01)
[7]婚约法律问题的完善[J]. 胡亚琴.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3)
[8]解读婚约:现象、性质及立法[J]. 何国强,何抒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05)
[9]论创设法律关系的意图: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限度[J]. 谢鸿飞.  环球法律评论. 2012(03)
[10]法律介入道德:基础、限度与对策[J]. 刘长秋.  东方法学. 2012(01)



本文编号:3254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254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