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5:10

  本文关键词: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均无配偶的两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登记结婚而组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共同生活伴侣关系者,构成本文所讨论的非婚同居。“非婚同居”这一中性、客观的表述得来不易。长期以来,该问题要么被学术界简化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弥散在传统议题的宏大叙事中,要么被以往的婚姻家庭立法冠以“非法同居”之名,或将其与“事实婚姻”划等号。但随着非法同居的称谓被取消,事实婚姻的认定范围也不断缩减,我国法律对于非婚同居关系“不保护、不干预、不惩罚”的漠视态度正式形成。社会现实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非婚同居法律问题的关注,相关法律的适用困境也凸显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立法改进的意义。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构建涉及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亲子关系三大板块以及内部效力和外部效力两个层面,其价值取向的确立、立法模式的选择与具体制度的设计都离不开对我国同居实践的考察和对域外立法经验的借鉴。在我国未来的非婚同居立法中,区别对待与价值中立原则、尊重自治原则、公平正义原则以及保护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应成为权利义务设置的价值取向;“区别于婚姻的事实同居”模式应成为现阶段的模式选择;仅对与共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身关系作出规范应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分别所有制为基础、共同所有制为例外”的同居财产制以及“原则上否定、条件上限制”的有限救助制度应成为法律调整非婚同居财产关系的规制重点;改进婚生推定制度和保障所有子女平等的法律地位应成为同居立法与亲子法改革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非婚同居 事实同居 登记同居 同居伴侣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3.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8
  • 绪论18-32
  • 一、 本研究的意义18-20
  •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20-24
  •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20-22
  •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22-24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24
  • 三、 文献综述24-30
  • 四、 突破与创新30-32
  • 第一章 非婚同居的现状考察32-125
  • 第一节 非婚同居的界定32-53
  • 一、 “同居”与“非婚”的释义32-35
  • (一) “同居”32-34
  • (二) “非婚”34-35
  • 二、 非婚同居的概念厘定35-45
  • (一) 非婚同居的定义35-39
  • (二) 非婚同居的特征39-45
  • 三、 非婚同居的概念辨析45-53
  • (一) 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46-50
  • (二) 非婚同居与非法同居50-53
  • 第二节 非婚同居的调查分析53-91
  • 一、 青年人同居调查——以大学生实证调研为基础53-72
  • (一) 青年人同居的现状54-65
  • (二) 青年人同居的特点65-72
  • 二、 中年人同居调查——以离婚对数攀升走向为切入72-80
  • (一) 中年人同居的现状72-76
  • (二) 中年人同居的特点76-80
  • 三、 老年人同居调查——以“搭伴养老”社会关注为例证80-87
  • (一) 老年人同居的现状80-83
  • (二) 老年人同居的特点83-87
  • 四、 西方同居调查的理论总结——非婚同居“阶段化”理论87-91
  • (一) 阐释87-89
  • (二) 意义89-91
  • 第三节 非婚同居的社会动因91-111
  • 一、 文化因素的促使91-95
  • (一) 世俗社会的文化滋养91-93
  • (二) 转型社会的文化冲击93-95
  • 二、 环境因素的助推95-99
  • (一) 工业化运动与城市化运动的附带效应95-98
  • (二) 生殖科技进步与人口发展趋势的合力牵引98-99
  • 三、 经济因素的驱动99-105
  • (一) 婚姻功能的缩减与家庭形态的演进99-102
  • (二) 个体经济的独立与生活方式的自主102-103
  • (三) 生活成本的节约与经济资源的分享103-105
  • 四、 制度因素的审视105-111
  • (一) 婚姻制度的障碍105-109
  • (二) 福利制度的衍生109-111
  • 第四节 非婚同居的现实问题111-123
  • 一、 同居关系的不稳定性111-114
  • 二、 身份关系的不确定性114-115
  • 三、 同居双方的财产争议115-118
  • 四、 身心伤害的潜在危险118-120
  • 五、 非婚子女的抚育问题120-123
  • 本章小结123-125
  • 第二章 非婚同居的规制困境125-162
  • 第一节 非婚同居法律政策的选择困境125-139
  • 一、 绝对承认事实婚姻与宽容对待非婚同居125-129
  • (一) 绝对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规定125-128
  • (二) 宽容对待非婚同居的动因探究128-129
  • 二、 限制承认事实婚姻与区别对待非婚同居129-132
  • (一) 事实婚姻规制态度的转向129-131
  • (二) 区别对待划分标准的审视131-132
  • 三、 绝对否定事实婚姻与严厉对待非婚同居132-135
  • (一) 事实婚姻的全面性否认132-133
  • (二) 非婚同居的合法性争论133-135
  • 四、 限制承认事实婚姻与中立对待非婚同居135-139
  • (一) 事实婚姻相对承认的重塑135
  • (二) 中立对待非婚同居的解读135-139
  • 第二节 非婚同居法律规定的适用困境139-159
  • 一、 人身关系调整方法虚置139-143
  • (一) 调整模式概括139-140
  • (二) 调整规则解读140-143
  • 二、 财产纠纷解决规则简陋143-148
  • (一) “同居财产制”的模糊规定143-144
  • (二) 遗产纠纷的简化处理144-146
  • (三) 家务劳动的补偿省略146-147
  • (四) 第三人利益的保护缺位147-148
  • 三、 弱者利益法律保障阙如148-153
  • (一) 《婚姻法》保护规则的适用排斥148-149
  • (二) 财产法调整机制的难以发挥149-151
  • (三) 对非婚子女利益的保护有限151-153
  • 四、 相关法律制度的体系疏漏153-159
  • (一) 婚约制度的缺失153-155
  • (二) 衡平法救济措施的适用障碍155-156
  • (三) 事实重婚的认定分歧156-159
  • 本章小结159-162
  • 第三章 外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162-267
  • 第一节 非婚同居的立法演进162-200
  • 一、 非婚同居司法保护的能动探索163-176
  • (一) 司法保护之体现163-171
  • (二) 司法保护之评析171-176
  • 二、 非婚同居行政保护的途径探寻176-180
  • (一) 行政保护之体现176-178
  • (二) 行政保护之评析178-180
  • 三、 非婚同居立法保护的观念更新180-194
  • (一) 立法保护之体现180-190
  • (二) 立法保护之评析190-194
  • 四、 非婚同居国际私法保护的合作动向194-200
  • (一) 国际私法保护之体现194-198
  • (二) 国际私法保护之评析198-200
  • 第二节 非婚同居的立法模式200-218
  • 一、 事实同居模式200-209
  • (一) 事实同居模式概观200-201
  • (二) 等同于婚姻的事实同居201-206
  • (三) 区别于婚姻的事实同居206-209
  • 二、 登记同居模式209-218
  • (一) 登记同居模式概观209-211
  • (二) 等同于婚姻的登记同居211-215
  • (三) 区别于婚姻的登记同居215-218
  • 第三节 非婚同居的立法内容218-263
  • 一、 非婚同居的成立219-225
  • (一) 实质要件219-221
  • (二) 形式要件221-225
  • 二、 非婚同居的效力225-259
  • (一) 人身关系225-233
  • (二) 财产关系233-249
  • (三) 亲子关系249-259
  • 三、 非婚同居的终止259-263
  • (一) 双方合意259-261
  • (二) 单方申请261-262
  • (三) 一方或双方结婚262-263
  • (四) 一方或双方死亡263
  • 本章小结263-267
  • 第四章 我国非婚同居法律问题的制度破解267-334
  • 第一节 非婚同居立法的价值取向267-274
  • 一、 区别对待、价值中立原则267-269
  • 二、 尊重自治原则269-271
  • 三、 公平正义原则271-272
  • 四、 保护子女利益原则272-274
  • 第二节 非婚同居立法的模式选择274-291
  • 一、 我国现阶段的模式选择274-285
  • (一) 事实同居模式确立的迫切性与现实性275-280
  • (二) 区别于婚姻的事实同居之双层保障280-284
  • (三) 司法解释的作用衡量284-285
  • 二、 未来立法的递进拓展285-291
  • (一) 登记同居模式的确立与单行立法的跟进286-287
  • (二) 等同于婚姻的登记同居之对象限制287-290
  • (三) 多重保护体系的格局形成290-291
  • 第三节 非婚同居关系的成立291-297
  • 一、 非婚同居关系成立的实质要件292-296
  • (一) 主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292-293
  • (二) 无婚姻关系或同居关系障碍293-294
  • (三) 无禁婚的亲属关系和疾病294-295
  • (四) 共同生活 1 年以上或共同生育子女295-296
  • 二、 非婚同居关系成立的形式要件296-297
  • (一) 事实同居模式的形式要件296-297
  • (二) 登记同居模式的形式要件297
  • 第四节 非婚同居关系的效力297-325
  • 一、 非婚同居的人身关系297-305
  • (一) 最低限度的人身关系298-300
  • (二) 不宜强制的人身领域300-305
  • 二、 非婚同居的财产关系305-320
  • (一) 同居财产制305-312
  • (二) 有限救济制度312-318
  • (三) 针对遗产的权利318-319
  • (四) 共同债务319-320
  • 三、 非婚同居的亲子关系320-325
  • (一)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320-321
  • (二) “婚生推定”的改良与“父性推定”的确立321-323
  • (三) 所有子女平等的法律地位323-325
  • 第五节 非婚同居关系的终止325-329
  • 一、 终止的原因326-327
  • (一) 一方或双方死亡326
  • (二) 一方或双方结婚326
  • (三) 合意终止326-327
  • (四) 单方通知327
  • 二、 终止的程序327-329
  • (一) 事实同居的终止程序327-328
  • (二) 登记同居的终止程序328-329
  • 本章小结329-334
  • 结语334-338
  • 参考文献338-356
  • 致谢356-35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358-359
  • 附录359-36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越;我国非婚同居若干法律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白云晶;老年人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及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3 王璨;非婚同居法律问题的实务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韩威;有配偶者赠与婚外情人财物之法律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李懋;公序良俗原则在遗赠纠纷案件中的裁量[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25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