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隔代探望权行使的现实困境及其司法应对

发布时间:2021-09-16 23:27
  隔代探望权被视为探望权制度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时的衍生权利,其本质上应当归入亲属权范畴。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隔代探望权尚未得到立法的明确认可,客观上使得隔代探望权纠纷面临难以获得确定性裁判结果的现实困境。除了推动立法逐步完善,司法实践中还应当对探望权采取目的解释方法,运用实践理性探索合理化的制度构建,明确隔代探望适用的原则、情形、条件以及程序保障等,积极回应隔代探望的社会需求,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成长利益以及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隔代探望权的法律属性
    1.隔代探望权的亲属权基础
    2.隔代探望权行使的法律障碍
    3.隔代探望权的要素构成
二、隔代探望权确立之现实基础
    1.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需求
    2.隔代养育蕴含亲情伦理价值
    3.符合法理情理和立法本意
三、隔代探望权纠纷裁判观点论析
    1.隔代探望权否定论
    2.隔代探望权肯定论
四、隔代探望权纠纷的司法对策
    1.坚持“儿童最佳利益”的首要原则
    2.明确隔代探望权的适用情形
    3.隔代探望权行使的必要限制
    4.创新隔代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5.强化隔代探望诉讼程序保障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隔代探望”的法理基础、权利属性与类型区分[J]. 庄绪龙.  法律适用. 2017(23)
[2]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J].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  人口研究. 2017(04)
[3]独弦不成曲:“全面两孩”后时代生育政策中的“自我”与“他者”[J]. 郭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6)
[4]民法分则婚姻家庭编立法研究[J]. 夏吟兰.  中国法学. 2017(03)
[5]家事事件:从家、婚姻家庭到家庭纠纷的本源追溯[J]. 陈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6]“隔代探望”:法律实施的社会土壤[J]. 林海.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1(09)
[7]探望权及其主体扩展的立法思考——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视角[J]. 景春兰,殷昭仙.  法学杂志. 2011(08)
[8]隔代探望权的法律分析——对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思考[J]. 陈晋,喻晶.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
[9]国外、域外探望权制度比较——兼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构建[J]. 黄新,张冰.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1)



本文编号:3397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397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