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婚判决中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
本文关键词:论离婚判决中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明确了房屋的产权归属,有关离婚诉讼中居住权纠纷案件数量急剧攀升,而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并未规定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因此设立此制度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共分为五章来阐述设立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本章阐述了三个内容:一是选择此论文题目的背景及意义;二是从研究国外的立法现状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对我国设立此制度的借鉴意义;三是对本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并提出本文写作的创新点。第二章是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制度的概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第一,探寻居住权制度的起源及其设立的目的,总结居住权制度自身的特点;第二,分析两大法系国家对此制度的承袭以及我国关于此制度的规定;第三,对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制度的概念界定、产生依据和自身的性质的论述。第三章是对我国司法实践有关离婚判决中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案件的分析。对2014年~2015年的典型案件逐一分析、归纳、总结,包括对案件中的原被告关系、诉讼请求、判决结果和依据进行分析,得出法院判决此类案件的判决思路,从而得出我国司法实践呼吁设立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制度。第四章是对设立此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介绍,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此制度的缺失、设立目的上为保障弱势一方利益之需要以及保障所有权人自由处分财产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可行性主要从立法基础、实践基础和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进行介绍,并提出此制度的民法定位。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构建非产权方配偶的居住权制度,主要通过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是设立此制度的条件及方式;第二,论述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的行使;第三,论述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的消灭及其法律后果。最后,通过对全文的阐述,提出我国应当设立非产权方配偶居住权制度。
【关键词】:离婚 居住权 非产权方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提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3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1-13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11-12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12-13
- 2. 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概述13-20
- 2.1 居住权制度的概念、起源及其特点13-15
- 2.1.1 居住权制度的概念13
- 2.1.2 居住权制度的起源13-14
- 2.1.3 居住权的特点14-15
- 2.2 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比较分析15-17
- 2.2.1 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定15-16
- 2.2.2 英美法系国家类似居住权制度16-17
- 2.2.3 我国对居住权制度的规定17
- 2.3 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的理论依据17-20
- 2.3.1 非产权方居住权的界定17-18
- 2.3.2 非产权方居住权的产生依据18
- 2.3.3 非产权方居住权的性质18-20
- 3. 离婚判决中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的实证分析20-27
- 3.1 原告与被告的关系20-21
- 3.2 诉讼请求和判决结果的分析21-24
- 3.2.1 诉讼请求分析21-22
- 3.2.2 判决结果分析22-23
- 3.2.3 判决依据及理由分析23-24
- 3.3 判决思路分析24-27
- 4. 设立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7-35
- 4.1 必要性27-29
- 4.1.1 现行法律制度对此规定的缺失27-28
- 4.1.2 保护弱势一方利益之需要28-29
- 4.1.3 所有权人自由处分财产29
- 4.2 可行性29-31
- 4.2.1 理论基础29-30
- 4.2.2 实践基础30-31
- 4.2.3 外国成功立法经验的借鉴31
- 4.3 设立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的民法定位31-35
- 4.3.1 学术界对设立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的态度32-33
- 4.3.2 设立非产权方居住权的民法定位33-35
- 5. 非产权方居住权制度的构建35-43
- 5.1 非产权方居住权的设立条件、方式及期限35-38
- 5.1.1 设立条件35-36
- 5.1.2 设立的方式36-37
- 5.1.3 设立的期限37-38
- 5.2 非产权方居住权的行使38-40
- 5.2.1 居住权人的权利38-39
- 5.2.2 居住权人的义务39
- 5.2.3 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39-40
- 5.3 居住权的消灭及其法律后果40-43
- 5.3.1 撤销非产权方居住权40-41
- 5.3.2 房屋被征收、征用或灭失的,,居住权消灭41
- 5.3.3 非产权方居住权因权利混同而消灭41
- 5.3.4 非产权方居住权消灭的法律后果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7-48
- 后记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阳;李岩;纪涛;;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必要性研究[J];法律适用;2005年12期
2 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必要性的多重视角[J];中国法学;2005年05期
3 郭立天;浅论居住权制度在我国设立的必要性[J];桂海论丛;2005年01期
4 郭立天;论我国居住权制度的建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王富博;;居住权制度适用范围初探 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J];法律适用;2006年Z1期
6 牛丽云;;论居住权的社会价值[J];攀登;2006年03期
7 胡昕;景睿;;质疑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年07期
8 李前伦;;居住权的理论问题[J];行政与法;2007年02期
9 辛祥;;离婚后对前夫的住房还有居住权吗[J];新农村;2007年02期
10 贾少涵;;试论居住权制度的价值与意义[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支兴;;浅析居住权[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彬;关于居住权确立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陈华彬;设立居住权可以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利益[N];检察日报;2004年
3 成涛;立法将首次明确居住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4 魏文彪;保障公民居住权是政府法定责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周洁 樊华;业内人士提出:“松绑”居住权房[N];江苏经济报;2006年
6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徐冰 杨清惠;居住权纠纷频发 立法需完善[N];人民政协报;2012年
7 蒋昊;居住权能否对抗所有权[N];房地产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钟鞍钢;首次明确规定居住权 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N];法制日报;2003年
9 孙建民;居住权:登记才能生效不可取[N];检察日报;2005年
10 王永亮;居住权:购房者的又一个陷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富博;居住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廖丹;作为基本权利的居住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文君;居住权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冯林;居住权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解斐斐;论我国居住权制度的构建[D];湖南大学;2009年
4 康U喦
本文编号:35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5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