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01:10

  本文关键词: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婚姻法》以及《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对夫妻个人财产范围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立法者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个人财产的尊重与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夫妻一方当事人能够全面的行使个人权利,维护了夫妻个人的特殊经济需要,同时保护了夫或妻在财产上的独立人格。《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首次对孳息归属问题作出了规定,但规定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财产孳息归属问题一直是我国司法界的热门问题,如果立法规定不合理不贴近生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定家庭生活的和睦,影响社会的和谐。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两个案例引出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的法律问题,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之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但是类似婚前个人饲养的牲畜,婚后需要夫妻共同来饲养,而牲畜产生的孳息法律却明确规定为归夫妻个人所有,并非夫妻共同财产,这样并没有考虑到另一方对此作出的贡献,在孳息归属的规则中没有将夫妻协力纳入其中,这样容易造成夫妻关系的不稳定。通过对案例的阐述和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的态度,阐述了最高院起草《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时在原物归属理论与贡献理论之间态度的转变,进而得出现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存在《物权法》与《婚姻法》的适用界限不清、未将夫妻一方贡献等实际情况考虑到立法之中等缺陷。第三、四部分分别分析了孳息归属理论中的从原物归属理论和贡献理论的内容、理论价值以及存在的缺陷。最后通过对从原物归属理论和贡献理论的分析,拟建立一种以从原物归属理论为主贡献理论为辅的综合立法模式,在此立法模式下,应先将孳息进行定性,法定孳息应按照从原物归属理论来进行分配,天然孳息等需要夫妻双方付出劳动的应按贡献理论进行分配。
【关键词】:夫妻个人财产 孳息 从原物归属理论 贡献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序言9-10
  • 一、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案及引发的法律问题10-11
  • (一)案情简介10
  • 1.案例一:夫妻婚前所养牲畜天然孳息婚后归个人所有10
  • 2.案例二:夫妻婚前存款法定孳息婚后归个人所有10
  • (二)上述案例引发的法律问题10-11
  • 1. 孳息归属完全采用物权法上的理论是否合理10-11
  • 2. 孳息归属不考虑夫妻贡献与协力是否合理11
  • 二、最高法对婚后孳息归属的立场反复及解释三的缺陷11-14
  • (一)最高法在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上的立场反复11-12
  • 1.遵从英美法系贡献理论的解释三征求意见稿11-12
  • 2.拥护传统民法上孳息从原物归属理论的解释三正式文本12
  • 3.回归贡献理论的司法实务12
  • (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五条的立法缺陷12-14
  • 1.用物权法规则确定夫妻财产归属与婚姻的本质不符12-13
  • 2.将全部孳息归夫妻一方所有忽略了孳息产生的特殊性13
  • 3.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个人未考虑贡献方的劳动而造成不公13-14
  • 三、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从原物归属的理论14-16
  • (一)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从原物归属理论的内容14
  • (二)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从原物归属理论的价值14-15
  • 1.有利于权利的界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14-15
  • 2.有利于对夫妻一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15
  • (三)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从原物归属理论的缺陷15-16
  • 1.忽略了劳动应得原则15-16
  • 2.逻辑上不能推导出个人财产婚后孳息都是个人财产16
  • 3.忽略夫妻贡献与协力而导致不公平的后果16
  • 四、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贡献理论的理论16-19
  • (一)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贡献理论的内容16-17
  • (二) 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贡献理论的价值17-18
  • 1.更全面的考虑到到孳息取得的方式17
  • 2.对非所有人配偶一方的劳动价值及家庭贡献的肯定17-18
  • (三)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贡献理论的表面瑕疵18-19
  • 1.贡献理论难以在法律上界定18-19
  • 2.贡献理论的贡献的含义不确定19
  • 五、我国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的法律完善19-21
  • (一)建立以从原物归属理论为主贡献理论为辅的综合立法模式19-20
  • (二)综合立法模式下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天然孳息的法律适用20
  • (三)综合立法模式下夫妻个人财产婚后法定孳息的法律适用20-21
  • (四)综合立法模式下夫妻投资所得等特殊财产的法律适用21
  • 结语21-23
  • 参考文献23-26
  • 致谢26-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雷;;关于孳息归属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标的已经成交 孳息不能讨要[J];农家参谋;2009年11期

3 ;标的已经成交 孳息不能讨要[J];农村科学实验;2010年03期

4 隋彭生;;天然孳息的属性和归属[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周江洪;;前民法典时代的孳息归属问题研究——体系化解读之努力[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6 庄振远;;浅谈应如何规范处理扣押、冻结款产生的孳息[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1期

7 张子亮;宁红丽;;关于天然孳息概念的辩疑[J];学习论坛;2014年08期

8 胡云杰;;浅议个人财产婚后孳息的法律归属[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11期

9 刘云升;;农产品孳息回购合同的法律规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凡;;浅析婚前财产婚后孳息的归属[J];法制与社会;2013年3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胜清;越界的竹子不是土地的孳息[N];检察日报;2008年

2 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 李敬邋郭小锋;刑法上“孳息”的处理应区别对待[N];检察日报;2008年

3 余俊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物权法》中的孳息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秦川 张海鹏;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天然孳息的归属[N];人民法院报;2012年

5 曹晓红 李楠;客户保证金的孳息归属[N];期货日报;2013年

6 怀柔区法院 吴成臣;拒绝瓶盖兑奖是否合法?[N];北京日报;2012年

7 赵建平;财产被查封 租金交给谁[N];江苏科技报;2007年

8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章国栋;夫妻一方财产婚后收益处理问题探析[N];人民法院报;2012年

9 于明丽 李慧东;论买卖合同履行中标的物孳息的归属[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王成林;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三条有待完善[N];检察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黎明;法定孳息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2 吕海;孳息概念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吴迪;夫妻个人财产婚后孳息归属问题探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雷敏;论孳息的归属[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李飞;孳息概念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张霞;原物与孳息的法律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杰琼;天然孳息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王珑o

本文编号:403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403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